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锁定在了前秦帝国的都城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不久晋军粮草不济,只能后撤,前秦趁机出战,桓温大败,只好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早在公元347年,东晋王朝首先对位于巴蜀地区的成汉王国用兵。利用对方内乱所造成的势力衰微,成功控制了成都等地。经过2年的漫长拉锯,逐渐将依然公开支持成汉的地方势力也逐个拔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东南朝廷的战略危局。
东晋王朝在衣冠南渡后,便以长江下游的建康为都城。虽然依靠北府兵等流亡者部队暂时稳住阵脚,却无法突破地理因素给其带来的诸多限制。例如,一旦江淮流域失守,则长江各处的渡口都可能成为北军南下的突击点。介时,数量有限的东晋守军将因为顾此失彼而陷入极度被动。
同理,若长江中上游为任何强势的北朝掌握,那么顺江而下的舰队会很容易复制另一场西晋灭吴。最后,东晋自身的控制力也完全依托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展开,使得帝国看上去更像是众多分布在河道周围的军事屯垦点。这也决定了东晋军队的前进后退,都离不开水流给予的巨大支持。
因此,东晋逆流进攻成汉就显得非常具有战略价值。但对成都平原的控制,又反过来要求东晋派兵直面来自关中地区的威胁。否则,任何对手都可能趁着地方势力更迭之际,从汉中的山麓杀出,再沿江直取建康。桓温的北伐,也是其夺取巴蜀成功后的必然之选。
但在桓温获得授权之前,他还需要面对同僚相轻所带来的路线之争。由于自己已经攻灭成汉,反而成为了建康朝廷需要防备的对象。无论是坐镇下游的士族大家,还是位于淮南和荆州的地方将领,都害怕桓温在获得足够的权势后会倒戈一击。因此,他们在公元352年决定直接北伐中原。利用后赵帝国的崩溃,夺回许昌和洛阳两地。但桓温的最大政敌殷浩,却在第二年遭至惨败。北方的半壁江山,也顺势落入氐人所建立的前秦之手。
利用政敌的重大失误,桓温趁机上疏攻击,并将殷浩彻底逐出政坛。随即,建康方面也就没有了可以阻拦他继续北伐的政治势力。公元354年,这位东晋大员终于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进击关中战略。
为了避开巴蜀与汉中之间的恶劣道路,桓温选择以靠近长江中游的江陵为北伐基地。40000大军依托长江水系所提供的运力保障,沿着汉水和丹江北上,直取关中南部的商洛与蓝田。这样的行军路线,不仅可以借助水运保证补给,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陷入平原或高山地形。虽然其主力是流亡者后裔组成的北府军,但骑兵数量还是比较有限,步兵也多习惯了水道沿岸作战,缺乏硬抗骑兵冲击的能力。从这点来看,桓温的路线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的规避北军优势。
起初,这次北伐进展的顺风顺水。在公元354年的2月,主力军携带大量船只从荆州的营地出发,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已经冲入了关中。由于当时的北方正处于新一轮动荡之间,所以地方防务部署的相对粗糙,给了厉兵秣马的晋军以很大优势。许多受够了冲突频发的本地人,也在桓温的部队抵达后选择投诚。这种的过于顺利,也给晋军造成了可以轻易获胜的假象。
已经入主长安的前秦方面,立刻从各地抽调了50000兵力,驻屯在都城以南的蓝田。桓温要向继续前进,就必须将之击溃。好在前秦方面实际上比他更为焦急,在4月就选择同晋军发生决战。长期与羌人混居的出生,让氐人拥有非常不错的山地骑兵和步兵,坚韧程度胜于普通的匈奴或鲜卑轻骑。但面对靠着河道布防的东晋军队,他们也必须以效率最低的强攻方式作战,忍受大量弩矢的密集射击。期间,前秦的淮南王苻生表现英勇,带着骑兵数十次冲入南军步兵阵列,险些造成东晋方面的全面溃败。只是面对阵势严密的对手,终究无力回天。
然而,桓温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在蓝田的胜利并没有让长安的大门直接敞开,反而让东晋方面开始变得畏手畏脚。补给线问题,则更是他们所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和很多今人所设想的不同,水系在给予南方军队优势的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其活动范围与作战模式。从长江下游一路逆行,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拖拽船只,消耗的粮食非常可观。加上船队与河道需要重兵把守,就又限制了晋军的机动兵力部署。整支军队只能以最简单而机械的路线前进,非常容易被对手阻截或预测推进方向。因此,晋军的高歌猛进本身也很快造成了补给困难,新的物资还需要从后方的荆州等地再次运输。但前一批船队是无法单独离开两岸部队保护的,所以整个运输工作的耗费就可想而知。
前秦方面也从最初的震惊中反应过来,皇帝苻健料定对手已是强弩之末,决定不在长安地区部署重兵。当数万重新集结的军队分头南下,整个城市里只剩下6000老弱军属防御。桓温因为需要等待粮草与援军支持,不得不继续在附近保持观望。他的下一批物资,正从子午谷方向走陆路北上,却遭打了擅长山地伏击战的氐人主力强攻。在一线拉长的故地,北府军的步骑兵都无法及时展开,瞬间被对手拖入了惨烈的近身格斗模式。这支运粮队的战败,也预示着桓温的北伐将很难获得最终胜利。
公元354年5月,桓温被迫做出最后一搏。他下令全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发,朝着长安方向缓慢推进,一直走到今天的白鹿原附近。此时的前秦主力,则已经陆续从附近折返,再次与东晋军队形成对峙。和前一次类似,氐人主动发起了正面会战,誓要同缺衣少粮的南军决一雌雄。桓温的部队不仅士气低落,还因为需要战斗需要而逐渐脱离了河道与船只掩护,最终在不断冲击的前秦骑兵面前显出疲态。桓温的这次北伐,也因为这次白鹿原之战的失利而彻底告吹。
6月,桓温率领数万残军后撤,并不忘将关中一带的3000多百姓也带回南方。虽然这不会是他最后一次率军北上,但东晋将不再把北伐的目标设在关中。桓温的后两次进军,都将避免在这个方向上用兵。
《晋书》对桓温的这次北伐,一共也没有记录多少个字,中间还夹杂着这种毫无可信度的民间故事。这本身就证明桓温这次北伐让政治宣传给淹没了。用有限的、而且充满了政治宣传的意味着的历史资料去还原桓温的这次北伐,似乎是有些不可能了。我们虽然无法还原这次北伐战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桓温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军事主力并没有因此受到重创。
所以桓温在北伐失败后,依然是帝国最强势的豪门贵族代表。还有一点,应该也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北伐的过程中,桓温对荆州地区的控制权更强大了,所以这次北伐后,桓温对晋帝国中央政府的进逼更变本加励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