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之难是大唐帝国彻底没落的开始 唐德宗为此曾在外流亡 是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_奉天_叛军_藩镇

奉天之难指的是唐德宗因藩镇叛乱,被迫逃往奉天。这是一场由于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内部的又一大变乱。这次变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却也成为了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

提起安史之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可以说,尽管安史之乱将那个曾经璀璨辉煌的大唐一刀两断,使其逐步走向衰亡。不过,大乱终结之初,唐朝君臣上下还是很有一番收拾旧山河、再现盛世的雄心壮志的。然而事与愿违,又一场叛乱的出现,将大唐复兴的希望彻底断送。尽管唐军将士凭借血肉之躯取得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城市保卫战的胜利,但唐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再无复苏的可能。那么,这场叛乱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唐朝败亡的标志性事件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场叛乱,便是唐朝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奉天之难。需要先说明的是,这里的奉天,不是辽宁省会沈阳的旧称,而是今天的陕西乾县。大历十四年,唐代宗去世后,其子李适继位,这便是唐德宗。德宗登基后,决心削平藩镇势力,实现中兴大唐的伟业。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的削藩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起初,战争的进展还算顺利。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等“刺头”都被唐军打得大败。然而好景不长,其余藩镇看见“同行”受难,心中不觉产生了兔死狐悲之感。加之德宗策略失当、不知安抚,最终导致那些原本中立的藩镇也纷纷扯起反旗,致使形势发生逆转。

建中三年,卢龙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成德李惟岳已死。这四王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向大唐开战。就在德宗对四王合兵大感焦头烂额之时,屋漏偏逢连夜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封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与四镇勾结反叛。就这样,削藩所引发的战火,一下子从河北蔓延到河南。

都是抠门惹的祸

建中四年,李希烈调集三万大军迫近东都洛阳。压力山大,唐德宗遂从西北抽调泾原守军五千余人驰援东都。当时,天降大雨,气温骤降,泾原将士在风雨之中连夜赶路,吃尽了苦头。好不容易来到京师长安,大家本以为朝廷能改善一下补给、缓解缓解疲劳。可不想,德宗派去犒军的官员只带来了糙米和素菜,不仅没有酒肉,甚至连一件御寒的衣服也没有!

这下,泾原将士的心凉了大半截——好家伙,我们要去玩命,保卫你李家天下,没想到你却如此抠门,爷不伺候了!于是,五千余人冲入长安城,把城里府库内的绫罗绸缎、金银珠宝抢了个精光。抢劫完毕后,这帮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在长安当太尉的朱泚拉了出来,拥立其为帝,公开造反了。德宗惊慌失措之余,也只能是带着老婆孩子弃了首都,一溜烟的跑到奉天躲避兵变。

德宗前脚刚到奉天,朱泚便在长安称大秦皇帝,定年号应天,并纠集了八万大军,以姚令言为元帅、张光晟为副帅,对奉天发起攻击,企图除去德宗,名正言顺地成为天下之主。空前惨烈的奉天保卫战即将打响。

浴血孤城

此时的奉天城内,只有德宗带来的不到千人的禁卫军,外加邠宁留后韩游环、庆州刺史论惟明所属的三千兵马。眼瞅叛军大兵压境,德宗等人无不惊恐万分。幸而天佑大唐,就在德宗进入奉天城三天后,一位力挽狂澜的大英雄出现了——右金吾卫大将军浑瑊率领宗族子弟百余人赶来勤王了!

浑瑊是谁?此名在今天令人倍感陌生,但在当时,这可是唐军战神的代名词。浑瑊出身铁勒九姓中的浑部,其家世代为唐将,父亲浑释之因军功一路升迁到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浑瑊11岁时便跟着父亲在军营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也锻炼了自己坚强不屈的性格。安史之乱时,已是中郎将的他跟着李光弼南征北讨、屡立战功,后又助郭子仪收复两京,大小数十战,功勋累累,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之衔,成为唐军新生代将领中的佼佼者。

浑瑊的到来,令大家松了一口气。但唐军毕竟人数太少,且士气低落,军器粮草也十分匮乏,因此对于能否守住奉天,连浑瑊心里都没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十月十三日,叛军的先头部队抵达奉天城下。叛军知道城中兵马不多,遂大举攻城而上。浑瑊一面让韩游环率部分精兵开出城外,分散叛军兵力,一面让部将高固率领敢死队身批重甲、手握长刀在城头上阻击敌军。

浑瑊身先士卒,持戟在城头上往来厮杀,将士们受到激励,无不以一当百、奋勇杀敌。然而,架不住叛军人多,激战良久后,奉天城门因损毁严重而坍塌。浑瑊见状,急命官兵用草车堵塞城门,纵火后将车推出城外。烟熏之下,叛军一时间乱了阵脚,浑瑊趁机率军冲出城来发动反攻,杀得叛军落荒而逃。这一天,唐军歼敌近万,首战告捷。

虽然如此,叛军到底人多,而且还断绝了奉天对外联系的通道,优势十分明显。于是经过短暂休整,叛军的进攻又开始了。他们昼夜不歇,从城东、西、南三面同时动手,云梯、冲车、井阑等轮番上阵。浑瑊率军沉着应战,他看出叛军云梯、井阑的车辙很深,于是命人趁夜缒出城外,在其前进道路上挖掘陷坑,第二天这些重家伙全部陷入坑中,动弹不得;他还让大家搜集城中的松脂、膏油,制作火箭射击冲车,烧死叛军无数。

拼死一搏

打了半个月,双方你来我往。尽管叛军使出浑身解数,但奉天城始终屹立不倒。不过,随着十一月的到来,唐军渐渐陷入绝境。首先是缺粮,连德宗每天就只能吃到两斛糙米,而且没有任何下饭的菜肴,其余将士更惨,只能扒草根、啃树皮。浑瑊不得不在晚上遣人摸出城去采摘野果,这才能勉强支撑下去。其次,灵武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率领的援军被叛军打败,致使城内官兵士气更加低落。

十一月十五日,叛军的总攻开始了。在冲车的掩护下,叛军迅速填平壕沟,逼近城墙。唐军使用火箭射击,不想对手已经吸取了教训,在冲车周围绑上了浸过水的毡子,火攻全无效果。很快,大量叛军聚集城下,朝城头放箭,唐军官兵死伤无数。叛军趁机架起云梯,登城而上。危急之中,浑瑊请求德宗许诺重赏以激励士气,德宗只得写下一千张空白的委任状,同时允诺如果不够用,可直接将功劳和拟受官职写在有功者的衣服上。

浑瑊向德宗行了君臣之礼,以誓不能退敌则当死于王事,随后他拿起一封委任状,来到军前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以忠义感召官兵们做殊死一搏,接着便手持大戟上前与叛军搏杀。唐军官兵被统帅的大义所感动,虽然知道此役必定九死一生,很可能永远拿不到委任状,但他们全都拿起武器,跟着浑瑊冲了上去。厮杀中,双方均损失惨重。浑瑊身中三十余箭,血流满身,幸而他披有重甲,才未伤到要害。

就在涌向城头的叛军越来越多时,突然间战场狂风大起,牟足了劲似的向叛军吹去,吹得叛军睁不开眼。唐军顿时精神大振,个个奋勇向前,大杀特杀。叛军苦于大风的影响,迎战十分吃力,一时间被杀得血流成河,尸体一波接一波地从城头上掉下来。浑瑊又组织官兵将点燃后的柴草扔下城来,此时在大风的帮助下,叛军云梯、冲车上的毡子早就被吹干了,故而叛军阵地瞬间就成为火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把叛军的攻城器械连同周围官兵烧成了灰。浑瑊抓住机会,率军发动反攻。叛军折兵五万,败退三十余里方才扎营休整。

十一月二十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率领的援军从四面八方赶来。朱泚眼见取胜无望,只好一股脑撤了个干净,历时40余天的奉天保卫战终告结束。不久后,惊魂未定的德宗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导致叛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道”引起的,同时宣布对朱泚之外的朱滔、李希烈等人进行赦免,许其投诚效顺。朱滔等接到赦令,随即取消王号、上表谢罪,局势这才又渐渐对唐朝有利起来。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中晚唐历史的开端,那么奉天保卫战则标志着唐朝完全走向没落。这之后,唐王朝已经没有能力将藩镇势力连根拔起了。而原本立志削藩的德宗受此打击,转而对藩镇采取姑息养奸、任其发展的“绥靖政策”,致使藩镇割据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德宗之后,宪宗、宣宗虽曾短暂实现中兴,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偌大的唐帝国也最终被藩镇终结了生命。

奉天之难的影响

公元784年,唐德宗下罪己诏,承担了所有战争罪责,除称帝的朱泚外,对反叛的藩镇“一切待之如初”。这实际上宣告了德宗削藩计划的破灭,在唐庭承认了河北藩镇的特殊地位和利益后,反叛藩镇都表示归顺朝廷,取消了王号。这次历时五年的削藩战争,导致“天下户口三耗其二”。《元和国计簿》上记载:当时在编人户共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年间纳税人户减少了四分之三,全国依赖国库供给的军队有八十三万多人,比天宝年间增加了三分之一。大约每两户人家供养一个士兵,这还不包括临时征调的士兵。

也就是说,当时中央财政养着这么多节度使的士兵,却并没有节度使的任免权,只是维持住了节度使名义上承认中央的权威。因此,李适从执政前期厉行节约,迅速转变为极度敛财。当然,必须要看到,李适的敛财一定程度上是在为中央聚集财力。《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因德宗府库之积,颇约费用,天子身服澣濯”。可见李适在削藩战争后还是一如既往的节俭,并没有变得多奢侈。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李适的削藩战争虽然失败,但它成了唐朝皇帝的反面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唐宪宗“元和中兴”时期的削藩奠定了基础。总体上来说,伴随削藩而来的“四镇之乱”、“泾师之变”“奉天之围”,沉重打击了唐德宗,也让中唐王室复兴唐帝国的梦想破灭。

这次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动乱,直接促成了李适执政期间的四大转变:1、从前期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进而发展到拒谏饰非、刚愎自用。2、由武力削藩转为对藩镇姑息迁就。3、由初期“疏斥”宦官到后期委以重任,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4、由初期力倡节俭,到后期大肆敛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