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1年,执政长达二十七年的秦惠王不幸去世,时年四十六岁。秦惠王名驷,十九岁即位当年,就杀死了对秦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商鞅。执政十三年后,又在张仪辅佐下,追随东周潮流,改号称王。在他一生中,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崤函,南下商於,为秦最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山东六国而言,秦惠王去世意味着一位强大对手就此倒下,心中难免暗自庆幸。可对有些人来说,秦惠王去世却意味着一场巨大的危机。在这些人当中,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张仪。
秦惠王虽然杀死了秦国最大的功臣商鞅,却对以权变闻名于世的张仪异常信任。继位后,正是仰仗张仪的连横之术,秦惠王成功地率秦国踏出了崤函天险。张仪担任相国后,又推动秦国称王。后来张仪还将楚怀王骗得团团转,间接令楚失去汉中之地,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相抗衡。在魏、齐出现了联合抗秦迹象之时,张仪又主动回到魏国以混乱山东六国的合纵企图……。
可以说,是秦惠王与张仪的紧密配合、彼此相得益彰,秦国才能在商鞅变法后取得如此迅猛的大发展。
然而,张仪入秦后一直都是利益当先,无视道德与义理,也替他招来了不少骂名。新继位的秦武王,就极为讨厌张仪这种作派,明显对他有些冷淡。不单是秦武王,秦国大臣很多也都看不惯张仪为人。所以秦惠王死后,有关张仪的闲言碎语就悄悄多了起来。
最大后台一倒,张仪周边顿时全变成了敌人。以权变闻名于世的张仪,怎么会如此不受欢迎?
秦武王继位后,最大的心愿就是“通三川,窥周室”为达成心愿,他特地任命下蔡人甘茂为右丞相。可不巧,早在十余年前,张仪就意外地与甘茂结下了梁子。当年公孙衍为赢得魏惠王信任,联手张仪陷害史举,迫使史举灰溜溜地离开了魏国。史举可不是一般人,恰好就是甘茂的老师。秦武王一上台就这么重用甘茂,张仪心里肯定是不痛快。
很快,张仪就迎来了与甘茂的第一次交锋。
秦惠王死后,张仪一直想推动秦国把汉中还给楚国。当年张仪多次欺骗楚怀王,间接导致楚国失去了汉中之地,这让楚人对他恨之入骨。如今秦国新王明显的冷遇,这让张仪深感秦国已非久留之地。推动汉中归还给楚国,张仪就能改善与楚人的关系,自己将来也就多了条后路。
于是,张仪对秦武王说:“占有汉中,不过是个祸害。这就好比树种得不是地方,别人必定要砍伐它。家中有不合适宜的财物,必定会带来灾难。现在汉中之南明显更有利于楚国,那么它必然会是秦国的累赘。”如今秦惠王刚死,秦国大局不太稳固,张仪是想以此来劝说秦武王与楚国交好。可张仪这话明显言不由衷:当年他以商於之地六百里将楚怀王骗得团团转时,有没想过“家有不宜之财”的问题?
张仪这么说,甘茂却竭力反对:“土地广大,这类忧虑自然就多。秦国刚有祸乱,大王您就割让汉中来求和,楚国也必定会背离天下诸侯来与大王亲善。可大王今天拿出汉中向楚国求和,那么万一再有什么乱子时,大王您又拿什么去与楚国交易呢?”国家一有困难就要献土求和,秦国土地不得早晚送完了吗?
甘茂一开口,秦武王二话不说,立刻就否定了张仪的建议。眼见秦武王不再信任自己,张仪无可奈何,主动请求离开秦国,回魏国去了。
甘茂反对张仪,有多大程度上是替老师史举出气?这确实无从考证了。但以甘茂与张仪势同水火的状态来看,不可能一点都没受到自己老师的影响。
不仅仅是甘茂、公孙衍等少数人,在秦国看不惯张仪的还大有人在。
刚到秦国时,为稳固自身地位,张仪经常玩弄各种手段,与众多秦国大臣都因此而有了过节。这其中,在秦国声望甚高的樗里疾也成了张仪攻击的对象。
樗里疾是秦惠王异母弟,母亲是韩女。在东周其他诸侯国,公子或王子多多少少都能得到块封地,足以安享一生。可在秦国,商鞅变法之时就明确提出,任何人、哪怕出身再高贵,如果没有战功都“不得为属籍”因此,即便是“公子”,樗里疾也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军营,走上战场以挣得军功。
秦惠王十一年时,樗里疾以右更的爵位率兵攻占了曲沃。秦惠王二十五年,樗里疾率兵攻打赵国,攻占了蔺。秦惠王二十六年,樗里疾助魏章攻楚,夺取了汉中,因此而获得了封君的爵位。
虽然出身高贵,樗里疾却是凭借自身战功,一步步登上了高位。因为樗里疾滑稽多智、战功彪炳,秦人都尊称他为“智囊”
与这么一位才能出众的公族人士共事,张仪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威胁。为此,张仪想尽办法地要陷害樗里疾。
曾有一次,张仪假装很尊重樗里疾,让他出使楚国。暗地里,张仪却让楚怀王出面,请秦惠王用樗里疾为相国。趁着樗里疾不在国内,张仪赶紧对秦惠王说:“尊重樗里疾让他出使楚国,是为了秦、楚两国交好。现在他人在楚国,楚王还为他请相国之位,我听说他曾对楚王说:‘大王想张仪在秦国举步维艰吗?请让我来帮您吧。’楚王为笼络他,所以才为他请求相国之位。如果大王听从楚王之请,那么樗里疾一定会以秦国来侍奉楚王。”
虽然是亲兄弟,可秦惠王与樗里疾毕竟不是同母所生。樗里疾太过能干,早就让秦惠王感受到些许威胁。听到张仪这么一说,秦惠王顺势就大发雷霆,立即撤除这位弟弟的一切职位,让他回到封国赋闲去了。直到秦武王继位后,樗里疾才得以洗去冤屈,回来担任左丞相。
为了争权夺利,张仪不惜捏造是非来陷害秦国公族,秦惠王死后,知道真相的秦人还能容忍他吗?
秦惠王没死前,张仪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凡是与张仪作对之人,在秦国都难有容身之处。不过,也有一人,虽然屡次遭张仪陷害,却每次都能安然脱身。这位有些神奇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陈轸。
陈轸也以纵横之术闻名于世,来秦国出仕后,自然被张仪视作潜在竞争对手,多次在秦惠王面前诋毁他。
有次,张仪对秦惠王说:“陈轸常年奔走在秦、楚之间,现在楚、秦交恶,楚人却对陈轸个人极为友好,可见陈轸只是为了自己而不为秦国了。如今陈轸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您不应该考察一下这事吗?”
秦惠王听了,命人立即找来陈轸,当面质问他:“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事吗?”
陈轸毫不含糊,答道:“是的。”
秦惠王脸色一变,语气立即凝重起来:“张仪说的话果然是真的。”
陈轸却淡定得很,答道:“不但是张仪知道,随便一个路人都知道我要去楚国。”
稍稍停顿了会,陈轸继续说:“孝己敬爱他的父亲,以致天下父母都想让他做儿子。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以致天下国君都想让他做臣子。能卖到邻里的仆妾,是个好仆妾。被休的妻子能嫁到乡里的,是位好女子。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那楚人凭什么会认为我为人忠贞呢?忠于大王您的大臣将被抛弃,我不去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
孝己,是商王高宗戊丁之子,以孝行闻名天下。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夫差,因尽忠而死。仆妾能卖到近邻,证明这个仆妾的勤快与忠诚得到了近邻认可。二婚女子能再嫁到乡里,证明同乡人都知道这位女子贤惠而守妇道。陈轸举出这四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忠心,这让秦惠王大为感慨,马上就阻止了陈轸离开秦国。
多次遭到陷害后,这让陈轸也对张仪恨之入骨。后来为了报复,陈轸不惜联合在魏国的公孙衍来与张仪作对,致使张仪回魏国--的计划几乎一无所成。以此而言,张仪之所以没能为秦国作出更多贡献,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他树敌太多。
人生得意时,谁都想像范睢一样,快意恩仇。可轮到失意时,又有几人能像范睢一样,进退自如?在亲信郑平安与王稽先后出事后,范睢能及时激流勇退而得善终,算得上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可隐退后一年范睢就不幸去世,谁又知道他这一年间承受了多大压力?
因为四处树敌,秦惠王一死,张仪的政治根基也就彻底动摇了。在看出秦武王明显不喜欢自己后,张仪迅速为自己找了条后路,回魏国去了。能够狡兔三窟,看来张仪也是位进退自如的识时务俊杰。可回魏才一年,张仪也不幸去世了——如此看来,退隐后张仪会过得舒心吗?这一年来诸多政敌都在秦国重新执政,而魏国又几乎听命于秦,恐怕此时张仪能睡个安稳觉就算是烧高香了。
从公,四处树敌让张仪仕途难得更进一步。从私,四处树敌又让张仪晚年难得安心之所。失意之余,张仪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