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哥舒瀚会全军覆灭的真相是什么?有何影响_潼关_玄宗_安禄山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大唐毫无准备,连失去洛阳、开封等重地,人心动摇。

  然而,在一众名将的努力下,大唐很快从混乱中恢复过来,并取得了主动。

  此时,形势对大唐十分有利。只要大唐坚守住潼关,将使安禄山集团陷入绝望之中。

  然而,唐玄宗却“神助攻”,强令哥舒翰出潼关作战。

  结果,哥舒瀚全军覆灭,潼关失陷,唐玄宗只好放弃长安,开启了悲催的逃亡。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利的形势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由于大唐毫无准备,安史叛军风驰电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33天时间,即袭占开封,气势如虹。

  然而,在大唐众多名将的努力下,大唐缓了过来。

  高仙芝、封常清在交战失利后,退守潼关,击退了安史叛军的先锋,遏止了安史叛军西进势头,使关中形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随即,颜皋卿、颜真卿带动河北军民奋起反抗,声势浩大,而郭子仪、李光弼出井陉,与河北军民一道,几乎切断了叛军基地范阳与洛阳的联系。

  同时,张巡挺身而出,坚守雍丘,阻止了叛军向江淮发展,而鲁炅坚守南阳,也阻止了叛军向荆襄发展。

  此时的叛军,“前阻潼关,后断渔阳”,向南发展也受挫,陷入绝境。

  安禄山斥责劝他起兵的谋士高尚、严庄:你们劝我造反,说事可万全。现在我们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唐军四面合围,而我只有洛阳、开封数州,万全何在?

  安禄山,意识到自己陷入绝境,大唐众将军自然也意识到了。

  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都上书,指出只要潼关守住,就能取得绝对主动。

  然而,唐玄宗,已经听不进去了。

  失去理智的唐玄宗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失去了理智。

  唐玄宗是极信赖安禄山的。

  安禄山的造反,给了唐玄宗心理极大冲击。

  一方面,他对众将也不再信任。

  封常清、高仙芝,以新募的败退之军,退守潼关,据险守关,是形势得以稳定的关键。

  力不能支,退却防御,这是正常的军事行为,而据险稳固形势,更是有功于国。

  可是,唐玄宗居然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以“以贼摇众”、丧失律地的罪名,将两位当时名望最高、战功最多的顶级名将(当时高仙芝、封常清的名望、资历在郭子仪等人之上)斩首了。

  前线将士“大呼称枉,其声振地”,然而,已经失去理智的唐玄宗是不会去听的。

  因此,对于进退战略,他自然也不会去听取哥舒翰、李光弼们的建议了。

  同唐玄宗的第二种情绪是:愤怒!

  愤怒之下,唐玄宗有着速胜倾向。

  叛乱爆发之初,唐玄宗就气愤地要御驾亲征。

  其后,他给荣王李琬和高仙芝的任务是“统诸军东征”。

  在斩杀封常清、高仙芝,换哥舒翰上来后,他又屡屡催促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看出玄宗的速胜心理后,上书表示:“要在成功,何必务速”?反对“速胜论”。

  然而,唐玄宗不但听不进去,还对哥舒翰起了不满。

  玄宗对哥舒瀚不满。这事,哥舒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

  “危险”的哥舒瀚

  哥舒翰,很早就厌恶安禄山,也厌恶安禄山的亲戚安思顺。

  安思顺,时为朔方节度使,也位高权重。不过,他与安禄山不是一伙的,甚至提醒过唐玄宗“安禄山必反”。

  因此,安禄山造反后,安思顺虽不再带兵,但也没有被问罪。

  哥舒翰趁着手握重兵,开始公报私仇。

  他令人伪造安思顺与叛军联络的书信,上书请诛了安思顺。

  这一下,杨国忠坐不住了。

  杨国忠和哥舒翰关系也很不好。

  你哥舒翰能收拾安思顺,自然也能收拾杨国忠!

  何况,当时,安禄山造反,打出的就是“清君侧”(除掉杨国忠)的旗号。

  因此,唐军中有许多将领认为:应该效法当年汉景帝杀晁错的事情,把杨国忠也杀了。

  王思礼等将领纷纷建议哥舒翰:留兵把手潼关,回军诛杀杨国忠。

  哥舒翰犹豫未决,而这些事情让杨国忠知道了。

  杨国忠遂向玄宗建议:大军在潼关而没有后应,很危险,应再组建一支军队。

  哥舒翰见此,心中恐惧,认为是杨国忠要对付自己的。

  于是,哥舒翰设计杀掉了杨国忠新建军队的将领,吞并了其部队。

  哥舒翰的作为,针对的是杨国忠。

  而杨国忠背后,站的是唐玄宗呀!

  真要效法汉景帝杀晁错,也该是唐玄宗自己去处理。你哥舒翰手握重兵,不去进攻敌人,却在这里与杨国忠搞来搞去,早晚出事。

  因此,让哥舒翰率重兵长期驻扎潼关,唐玄宗是不放心的。

  在唐玄宗看来,此时安史叛军的威胁比哥舒翰要小得多。

  被表面现象所忽悠

  唐玄宗得到的消息是:安史叛军兵力薄弱,在陕州“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

  杨国忠极力建议唐玄宗令哥舒翰出征。

  哥舒翰强烈反对:安禄山不是草包,他善于用兵。既然造反了,又怎么可能无备呢?必然是要诱我出击!我出击,正好堕入其计中。现在我们只要固守住潼关就能稳操胜券,“请且待之”。

  郭子仪、李光弼也表示:潼关的军队守住不出机会好了,等我们清理了敌人的河北老巢,敌人就完蛋了。

  众将之言,都是金玉之言。

  然而,如前所说,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失去了理智。

  他为安禄山的造反所震撼,不再完全相信众将;他为安禄山的造反所愤怒,急切要消灭敌人,忍不了!

  其实,正如哥舒翰所说,安禄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陕州无备呢?安禄山是在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才会摆出这么一个容易被识破的假象。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只愿意去看自己愿意看到的,只愿意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他已不能对眼前的敌人,乃至整场战争作出理性的判断了。

  何况,唐玄宗大概也想不到:代价会如此惨重。

  出乎意料的代价

  哥舒翰出战的风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唐玄宗有理由认为:就算安禄山是诱哥舒翰出潼关作战,那又怎么样呢?

  此时,哥舒翰手下有号称20万的兵马。

  而且,这些兵马中,虽有一些新募之兵,但也有不少河西、陇右过来的精兵。

  而安禄山呢?

  安禄山叛乱后,新募了一些部队。不过,其手下有经验的部队为18万。

  当时,安禄山为打破困境,将重点放在恢复与范阳的联系,令史思明、蔡希德率领包括最精锐的“曵落河”在内的数万精锐回救河北。此外,令狐潮率数万军围攻雍丘,武令珣率数万军进攻南阳。

  此时,即便安禄山真的是在诱敌,哥舒翰在力量上也是不处于劣势的。

  何况,即便作战不利,难道几十万大军会被一口吃下吗?难道不能再退守潼关吗?

  这种情况下,哥舒翰强调安禄山诱敌,是说服不了唐玄宗的。

  正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豪言:“纵有埋伏,我何惧哉”?

  说出这样话的人,一般都···

  唐玄宗急求边功,不断加大安禄山等边将权利,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唐玄宗急于取胜,强令哥舒翰出战,导致长安沦陷。

  其自唐肃宗急于取胜,以“晨昏之恋”,拒绝李泌方略,急切反攻长安、洛阳,导致不能彻底肃清叛乱,安史治乱的残余在河北祸乱了大唐一世。

  “要在成功,何必务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