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陆战向何处去——从“自由伊拉克”行动和美军转型说起_伊拉克_步兵_装甲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6年10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激进的转型主义

美国在2003年发动的“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曾被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赞誉为一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战争。作为陆军转型的鼓吹者,拉姆斯菲尔德上任之后就以近似铁腕的手段推动陆军的转型。拉氏认为,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陆军的作战准则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物质基础是日益先进的军事高科技: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军事高科技将原本一元化的战场延展成为多元化的网络,因此美国陆军无须再维持大量的重型装甲部队和昂贵的有人驾驶战斗车辆;未来的战斗力量核心将是轻型化的机动部队和无人驾驶车辆,这些部队能够快速地部署到海外,它们广泛采用传感器、通信网络和智能火力平台来获取、定位和摧毁目标。

当战局最终尘埃落定之时,人们惊愕地发现,这场战争一点都没有显露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美国陆军采取的战略战术,使用的武器装备展现的作战样式完全都是上个世纪传统陆战的翻版。值得一提的是,“自由伊拉克”行动甚至并非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因为在整个冲突期间,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并没有遭遇强有力的抵抗,最多也只是遇到一些民兵的骚扰而已。

展开全文

英国陆军的一位新闻发言人曾在战后对媒体说:“我们能从一场没有抵抗的战争中学到什么呢?显然什么都学不到。”很多美国老兵坐在电视机旁兴奋地说:“看,此情此景太让人熟悉了,这不就是我们年轻时代在朝鲜、越南所经历过的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创了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先河,证明了美国高技术局部战争理论的正确性,那么时隔12年后的这场战争就没有让我们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

平心而论,拉姆斯菲尔德的观点并非一无是处。先进传感器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陆军火力的“倍增器”。但从总体上看,拉氏苦心经营的陆军转型成果在战争中的表现却相当糟糕。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美国陆军于去年底依据各种武器装备和作战单元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将它们分为“胜利者”和“失败者”两大类。有趣的是,拉氏极力鼓吹的很多东西都归入了“失败者”的行列;而遭其鄙夷的却都成为了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胜利者”。

“胜利者”

◎主战坦克

根据五角大楼设计陆军转型的路线图,现役陆军重型装甲部队将在未来数年内寿终正寝。因此自2003年度以来国防预算中就再也没有为主战坦克和机械化步兵战车的研制工作划拨过1美元。奇怪的是,在“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中主战坦克表现相当出色,再次显示出其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的角色。

长久以来,美国军事专家对主战坦克的作用始终抱有一种偏见,即坦克是作为一种反装甲武器存在的。其实如果回顾一下坦克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坦克最初一直是作为一种多功能武器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除了能有效对付敌方的装甲战车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使得原本步履蹒跚、攻坚不利的步兵能够有效地遂行远距离机动作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战争表明,坦克在战斗中很少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去穿透敌方战车的装甲,却发射了大量的破甲弹和普通高爆榴弹来杀伤步兵、建筑物和软目标。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坦克和坦克之间的单打独斗很少有机会发生。

正在射击的美军MI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而世界上任何一种坦克无一例外地都配备3挺机枪——1挺同轴机枪和2挺口径分别为7.62毫米和12.7毫米的辅助机枪。正是这些机枪的存在增强了坦克的作战弹性,使得它能以绵密的火力压制敌方阵地,杀出一条血路。只装备滑膛炮的坦克是万万不敢冲锋陷阵的。

前线陆军指挥官之所以如此青睐主战坦克,在于它是“货真价实”的装甲战车。这句话看似十分可笑,难道还有假的装甲战车吗?我们先不下结论,不妨来分析一下所谓装甲战车的“真”与“假”究竟是怎么回事。无论是美国好莱坞还是苏联拍摄的战争影片都会出现同样的镜头:每当进攻发起的时候,步兵只要一听见枪响或是看见同伴牺牲,就会毫不犹豫地跑到主战坦克的后面寻求掩护。虽然步兵兄弟两条腿追十几个轮子的坦克实在吃力,但为了保命也只能有苦说不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因为轻型装甲车辆的装甲实在太薄,在重型火力面前连自身都难以保全,更何谈如何有效地掩护步兵。其实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装甲战车如果不能为步兵提供掩护,还要装甲干什么,不要装甲重量还能更加减轻些。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但前提是有效地保存自己。主战坦克坚固的装甲能够使得己方部队靠近装备精良的敌人并最终消灭他们,这就是“真”装甲战车和“假”装甲战车的最大区别。

美军士兵似乎觉得徒步跟在盾坚矛利的M1A2主战坦克后面比搭乘个大皮薄的“斯特瑞克”装甲车更安全

反对装备重型主战坦克的人常常会把其尺寸和重量不适应快速部署作为一个主要理由。也有人会说,即便是躲在60吨重的坦克后面也并非是万全之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M1A1还是最新型的M1A2主战坦克,其装甲防护力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主战坦克后部和两侧的装甲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往往成为反坦克武器的最佳攻击位置。

因此,拉姆斯菲尔德的支持者便认为找到了有利于他们的最好证据。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中,英国陆军装备的"挑战者”2主战坦克的生存性明显比美国的M1要好。在巴士拉的一次战斗中,一辆“挑战者”2主战坦克连续被伊拉克民兵的反坦克火箭弹和导弹击中70余次却没有一处装甲被击穿。

英国陆军装备的"挑战者”2主战坦克

原来,英国的坦克防护理念和美国不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排斥外挂反应装甲,单纯依靠增强坦克自身的装甲来抵御攻击,结果坦克越造越重,侧面的防护能力却依然得不到提高,最终给轻型化带来了借口。而英国研制出“乔巴姆”被动式反应装甲。这些装甲平时并不挂在坦克上,只有等到战时才附加在装甲较薄的车体后部和两侧,这样一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坦克的防护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加重坦克的运输质量,因为反应装甲可以和坦克分开运输,到了战区之后再花点时间披挂即可。确切地说,不是坦克本身造成了美国陆军超重的问题,而是落后的惯性思维所致。

美国陆军对继续使用主战坦克的另一个疑虑是其耗油量实在大得惊人。在“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中,五角大楼事先为重型机械化部队准备了300艘油轮所能携带的燃料,但即便如此,整个战争的后勤供应也始终是紧巴巴的。拉姆斯菲尔德将这种现象归咎于重型装甲部队,而不是反思美军的后勤供应体系是否出现了问题。

目前,美国陆军正在积极研究混合电气传动技术,这种技术同样可以用在主战坦克上,到时耗油量将减少40%以上。因此对于因耗油多就该否定主战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究竟有没有道理,还需决策者仔细思量。

◎重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

主战坦克虽然防护性能好,但人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其车体重量的限制,使其在狭窄地形特别是城镇地区的作战中很难将性能发挥到极致。重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缺陷。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美国陆军M2"布莱德利”步兵战车和英国皇家陆军“武士”步兵战车在战场上纵横捭阖,发挥了巨大作用。

布拉德利履带式装甲战车

和“挑战者”2一样,“武士”战车也浑身挂满了反应装甲,有效抵御了重型反坦克武器的袭击。加之其外型简练,尺寸较小,机动性强,因此能在城镇作战中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布莱德利”战车虽然没有反应装甲的庇护,防护力稍逊一筹,却装有火力强大的武器系统——小口径速射机关炮、同轴机枪、榴弹发射器和反坦克导弹,这足以让其在战场上的对手在攻击“布莱德利”前三思又三思。重型步兵战车重量不超过30吨。它们能跨越主战坦克无法跨越的桥梁,因此被前线指挥官看成是手中最有效的武器装备之一。

正在沙墙后警戒、并等待杀向伊拉克的英军“武士”步兵战车

图示:美军M2步兵战车主要采取步兵乘车高速机动的作战方式,步兵下车作战的机会很少。而战车上的M242“蝮蛇”机关炮和陶式反坦克导弹发挥了巨大威力。

在美国陆军的战后总结中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大多数战果来自M2步兵战车。由于它具备有效的防护力,指挥官可以放心地把它们派遣到城镇内执行清剿任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就没有这么幸运了。LAV-25轮式战车防护力很差。只有当步兵确认城镇内部足够安全时,LAV-25才能象征性地开进去扫荡一下。真不知是靠它们来掩护步兵的生命,还是步兵用生命掩护它们。

LAV-25轮式步兵战车

◎远程野战火炮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发明了一句名言:“我们把大炮忘在了船上。”这个笑话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陆军远程支援火力的薄弱。在鼓吹陆军转型的决策者心目中,远程野战火炮和主战坦克一样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已经不适合未来信息化战争。根据他们的设想,未来陆军的远程火力支援将主要依靠武装直升机和空军固定翼战机来完成,因此拉姆斯菲尔德毫不犹豫地砍掉了已经研制多年的“十字军”自行火炮计划。

图示:“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是一种重量为40吨的自行榴弹炮火炮,1994年开始研制,2002年5月,美军进行评估后,认为“十字军战士”过于笨重,随即取消了这个已耗资110亿美元的项目。

但“自由伊拉克”作战的事实表明,远程野战火炮依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当天气环境恶劣、空中支援遥不可及的时候,野战火炮将是陆军部队唯一可以依赖的纵深攻击武器。在战争头3天,第3机械化步兵师装备的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对于稳定战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们的攻击让伊拉克陆军部队和后勤补给部队吃尽苦头。其更加突出的一个优点是,用远程野战火炮实施火力支援很少会产生“误伤”友军的事件,因为每一个射击的目标都经过仔细的侦察。

图示:正在射击的美军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相对空军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155毫米炮弹既经济又实惠,而所取得的战果却相差无几。

有人认为,远程野战火炮的射击精度较差,因此在作战中产生附加破坏的可能性很大。普通的155毫米榴弹炮弹的圆周概率误差(CEP)一般为50米,如果在弹上使用GPS或其他制导装置,则可以缩减到25米以下。

有人把空军投掷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远程野战火炮进行比较:一枚454千克的JDAM的圆周概率误差最高也只有10~15米,而155毫米榴弹炮弹的CEP最低也有25米,且一次只能投掷27~36千克的载荷。他们据此认为远程野战火炮已经没有太大的用处。

F-15挂载的250公斤的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殊不知,这两种武器本身就没有可比性。远程野战火炮的杀伤力不能单纯以一枚炮弹来进行衡量,而且其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在这样的比较中也根本无法体现。英国陆军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大量使用了AS90自行火炮,在巴士拉的围城战中,这些自行火炮有效地压制了城镇内部的伊拉克民兵据点却没有造成平民伤亡和附加破坏。五角大楼想当然地认为远程野战火炮已经失去用武之地,为什么英国人却用得好好的呢?因此,当务之急是为远程火炮发展智能炮弹家族,而不是嚷嚷着要吊销远程野战火炮的执照。

英国装备的AS-90自行榴弹炮。

◎轻型火炮

在五角大楼关于陆军转型的设想中,轻型火炮系统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实五角大楼对于这种武器的态度并非是一贯友好的。冷战时期美国一直准备与苏联在广袤的西欧平原上进行一场高强度战争,这使得诸如105毫米口径的轻型火炮没有太大的实战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克兰群岛战争、科索沃战争和英国在塞拉利昂的维和行动一次又一次证明轻型火炮在战场上依然精神焕发,远没有到该淘汰的境地。伴随着美国陆军轻型化呼声的日益高涨,五角大楼有意用轻型火炮来代替重型野战火炮的主导地位,使得轻型榴弹炮在美国陆军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自由伊拉克”作战再一次展现出轻型火炮在实战中的巨大优势。一架“支奴干“直升机吊装着一门105毫米榴弹炮和一定基数的弹药降落到未经详细勘查的战场上,迅速展开,攻击目标,在被敌人发现前又迅速地收缩撤离。这已成为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种典型作战样式。

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英国皇家陆军的105毫米榴弹炮有效地压制了伊拉克军队的152毫米、155毫米和多管火箭炮阵地,每一次都成功完成了任务。如果说轻型火炮系统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由于火炮口径的限制,其弹药的杀伤力远不能和155毫米榴弹炮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出色的快速反应火力支援系统,它的反应能力应该被看重,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就只好忍痛割爱了。

◎线导反坦克导弹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诸如“陶”和“米兰”之类的线导反坦克导弹即将告别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激光制导或微波制导的反坦克武器。美国军方也打算以较快的速度淘汰现役中仅存的一种线导反坦克导弹——“陶“—2B,而用“地狱火”导弹来代替它。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携带的“地狱火”导弹并未有太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反而是步兵携带的“陶”-2B反坦克导弹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最强武装直升机AH-64阿帕奇主武器之地狱火导弹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战后撰写的报告中称,士兵们对于“陶”式反坦克导弹的表现十分满意,在多次战斗中它都给伊拉克的T-72主战坦克带来致命性的毁坏。除了海军陆战队外,在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的战后总结也对“陶”-2B反坦克导弹好评如潮。

“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军的第二代远程重型反坦克导弹

一种被确定要淘汰的“落后”武器居然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T-72坦克的装甲,五角大楼的官员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英国皇家陆军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的表现也不约而同地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其主角换成了“米兰”反坦克导弹。“米兰”目前还大量装备皇家陆军的步兵部队,用以摧毁敌方的装甲车辆和碉堡。

英国国防部不打算很快就淘汰这些线导反坦克导弹,因为激光制导导弹很容易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一旦敌方目标被烟雾和水气笼罩,激光制导导弹就失去了精确攻击能力,而线导导弹却丝毫不受影响。由此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有益的教训:在军事装备的发展过程中不要轻易地给任何一种武器下诸如“早已过时”之类的结论。

◎训练有素的复合型步兵

在整个“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中英军指挥官能够得到另外一种情报来源,那就是普通的伊拉克平民。产生这种戏剧性效果的原因在于英国步兵纷纷把厚重的头盔取下,转而换上让人感觉随便的贝雷帽。此举拉近了英国军队和伊拉克平民之间原本因战争和仇恨而产生的距离。

在整个作战行动中,英国士兵能与伊拉克平民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根据英国最高指挥部的指示,英国陆军不是去扮演占领者的角色,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伊拉克人重建家园,恢复信心。

巴士拉一役无疑是对这种明智之举的最佳佐证。由于缺衣少食,很多城内的难民纷纷涌出城外向英国军队求援。从与这些难民的交谈中,皇家陆军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比如城内还残存多少武装人员,是否有重型武器的存在,哪些是他们的主要据点等等。这些情报对英国陆军迅速占领巴士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难怪英国国防部在战后总结中感慨地说道:“在北爱尔兰30年的经验使得陆军的步兵们不光学会了战斗,还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这种复合型步兵才是未来战争中真正需要的人才。”

反过来看看美国陆军,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差劲得多。在美国陆军机械化步兵中流传这样一条不成文的战斗准则:“在下车之前将敌人消灭干净。”因此五角大楼从不要求战争一线的机械化步兵学会如何“维护和平”。美军认为,诸如与平民进行交流,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之类的工作是牧师和宪兵的事,机械化步兵如果去学这些技能就是浪费宝贵的训练时间。

正是在“专一用途”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美国军队的军兵种设置才会显得如此复杂,特种部队、空降兵、空中快速反应部队、装备“斯托瑞克”轮式战车的中期目标旅、重型装甲和机械化步兵、徒步步兵、宪兵、专职维和部队等等,而且在扮演的角色上互有重叠。“自由伊拉克”作战已经显示出这样做极不经济。

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大规模高强度的局部战争鲜有发生的可能,而爆发低强度地区冲突的可能性大增。美国陆军未来更多的应该是参与维持和平、监督停火协议、进行人道主义支援这类的任务。因此,培养复合型步兵应该是陆军转型的重要一环。

◎重型支援直升机

“自由伊拉克”作战给美国陆军的另外一个教训是重型支援直升机的匮乏。冷战时期美国就曾嘲笑苏联研制的米-26“光环”重型直升机是一个大而无用的怪物。这在当时的确有一些道理,因为重型直升机的体形庞大,极易成为敌防空武器的最佳目标,此外后勤维护也比较困难,特别是大功率发动机的维护。于是美国大力发展轻巧的UH-60“黑鹰”直升机来承担战场运输和搜救任务。

米-26直升机,载重20吨,堪称直升机界的“大力神”。

不过“自由伊拉克”作战和先前的几次局部战争都暴露出轻型直升机载重量不足、且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出勤率低的弊病。很多美国陆军一线的指挥官都欢迎CH-47“支奴干”和CH-53“海种马”这样的大型直升机,因为它们一次能运载33~34名武装士兵和超过5吨的物资,还能吊载一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或是两辆高速攻击车,使用弹性很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鹰”一次只能携带12~16名士兵或8副担架,而且防护性也不见得比CH-47和CH-53高。难怪前线指挥官喜欢大型的支援直升机了。

CH-53单价比F-35战机还贵,最先进的双发重型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重约40吨

◎火箭弹

世界公认最早的反坦克火箭弹是美国陆军在二战北非战场上使用的“巴祖卡”。这种武器被德国士兵缴获并运回国内研究后,衍生出一种新型的反坦克火箭弹“铁拳”,广泛装备纳粹德国军队。这种武器的出现使得徒步的步兵首次获得了与坦克相抗衡的不对称作战能力。

长久以来,美国和西欧的军队主要致力于发展反坦克导弹,而对成本低廉的反坦克火箭弹不屑一顾。因为和精确的导弹相比,无制导的火箭弹精度实在太差,射程也稍嫌近了些。不过苏联却在发展复杂的反坦克导弹系统的同时,一并研制了RPG系列的火箭弹。这些火箭弹广泛装备了华约组织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陆军,并在多次中东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美国军方在“自由伊拉克”战后所作的统计,在伊拉克所有的武器系统中,对美国及其联军威胁最大的就是RPG-7反坦克火箭弹。绝大多数战斗中损坏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M2"布莱德利”步兵战车都是被这种武器击中的。伊拉克民兵携带这种火箭弹,灵活地运动到美军装甲战车的视距死角内,专挑装甲防护薄弱的侧面和背面进行攻击,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后总结报告也承认很多士兵纷纷抛弃手中的M203枪榴弹发射器,而去捡被丢弃的RPG反坦克火箭筒。和RPG-7相比,M203枪榴弹的威力明显不足,攻击点状目标的射程也近了很多。因此,先进的武器系统并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人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如果伊拉克民兵不是为了萨达姆打这场战争,而是为了捍卫主权的话,那么装备RPG-7的民兵将成为美军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

“失败者”

◎后方守备部队

在拉姆斯菲尔德的陆军转型计划中美军急需对未来战场进行重新认识是其核心观点之一。战场不再有前方和后方之分,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应该说,拉氏的这种的观点是必要和及时的,”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也证实了这一点。传统的那种在战场前方部署重型装甲部队,而在后方部署轻型部队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最好的例子是纳西里耶之战。这个城市在“自由伊拉克”行动之初就被美军攻陷了,但却是伊拉克全境内最后一个停火的城市。美军重装部队攻下这个城市后,未来得及清剿所有的残余武装力量,就匆匆向前推进,而把守备任务交给了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这两支轻型部队不足以扑灭那些神出鬼没的伊拉克民兵,于是美军所有途径纳西里耶地区的后勤补给车队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民兵的迎头痛击。加之后勤补给车辆缺少必要的装甲防护手段,使得频频上手的伊拉克游击队员信心大增,对美军的袭击和骚扰日甚一日。

有一幅漫画表明了美军后勤补给线的窘境:两个伊拉克游击队员拦住一辆美军军车,车上的士兵举着双手说:“别开火,我们是后方人员,不是前线部队。”事实上,在伊拉克民兵的眼中,才不管什么前线和后方的区别,只要印有美国陆军标志的车辆就是他们打击的对象。因此,”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给美国陆军一个教训,那就是“战场无后方”。

越南战争中虽然美军推进缓慢,却需要建立坚固的后方防御体系:“自由伊拉克”作战中美军平均每天推进上百千米,就更需要保证后勤交通线的安全。因此在美国陆军的转型计划中,首次提出了装甲后勤车辆的概念。这些防护力较好的装甲后勤车辆甚至将安装重机枪、夜视仪和反坦克导弹,以对付民兵和游击队员的骚扰。

图示:针对后勤运输车队的裳击从美军进驻伊拉克开始层出不穷,使得不执行作战使命的运输卡车也要安上厚厚的装甲,架上机枪和榴弹发射器。

◎轻型装甲部队

作为美国陆军转型过渡阶段的“斯托瑞克”旅级战斗部队也首次参加了“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不知是出于对新装备的爱护,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美国军方并未把这支战前吹得神乎其神的部队放在攻坚的第一线,而是始终让它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躲在重装部队的后方。

正如上文中所述,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对美军威胁最大的武器是RPG反坦克火箭和大口径机枪。由于LAV-25轮式战车的装甲太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在城镇战斗中不敢过多使用,反而从国内调集上了年纪的AAVP-7两栖攻击车在前面冲锋陷阵。

AAVP-7A1两栖突击车

美国海军陆战队LAV-25的遭遇不免让人们联想到“斯托瑞克”。如果在未来类似“自由伊拉克”行动这样的战争中美国军方用“斯托瑞克”旅级战斗部队来挑大梁结局将会是怎样?五角大楼现在也不得不承认,中期旅级战斗部队的定位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和现在的伞兵部队相比,“斯托瑞克”旅级部队的部署能力显然稍逊一些;但如果要扮演重装部队的角色,中期旅级部队的火力和防护力又不够格。可惜的是,虽然五角大楼现在意识到了这些弊端,但数十亿美元的冤枉钱已被投入到这个错误的项目中。

图示:LAV-25不适应伊拉克的作战环境倒问题不大,因为它很快就将退役,而刚刚装备部队的“斯托瑞克”装甲车在面对FPG、地雷和“路边炸弹”时的表现则狠狠抽了对它寄予极大希望的陆军改革派人士一记耳光。也许,轻型化部队现在登场还不到时候。

◎敌我识别系统

与“沙漠风暴”行动一样,在“自由伊拉克”中,美军及其联军的伤亡有相当部分是友军“误伤”所致。虽然自1992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致力于敌我识别系统的研究,但高科技似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沙漠风暴”行动中,英国“武士”步兵战车曾被美国A-10攻击机误认为是伊拉克装甲部队。五角大楼认为之所以发生如此不幸的事件,主要原因是两国的敌我识别体系不兼容。因此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英国地面部队都使用了美国提供的敌我识别系统。

尽管如此,不幸事件依然发生了。A-10把“弯刀”装甲侦察车当作了伊拉克战车,再次发起了无情的攻击。战后美国终于认识到这并非是敌我系统不兼容所带来的问题,而是训练不严格所致。例如美军新近装备的AN-PAS 13敌我识别热成像仪除了在沙尘暴环境以外都能正常工作,而士兵却不熟悉如何摆弄这种高科技的产品。所以说,高技术装备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等于一堆废铜烂铁。

未定的评审结果

◎数字化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陆军就一直在推进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步兵、数字化炮兵、数字化装甲兵,直到建立第一支数字化部队——第4机械化步兵师。这支数字化部队组建以来尚未参加过实战,因此也无从考证数字化的成败得失。不过,”自由伊拉克”作战依然暴露出数字化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网络化的战场所带来的“信息爆炸”效应。

在战场上每一个信息传递者、指挥官和火力平台控制人员都被来自不同系统和网络的信息所淹没,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又是无用的。以至于军官们发出这样的感叹:“还不如没有信息。”此外,由于各种单位都融合进了战场网络,使得原本有限的带宽变得更加捉襟见肘。部队与部队之间的通信经常会发生阻塞,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们不得不通过骑摩托车的信使来传递装满数据的磁盘。

因此,任何头脑清醒的观察家都不应该被“数字化”这个词冲昏头脑。数字化的好处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体现,而鼓吹数字化的五角大楼高层官员却都无一例外地与电子通信大企业集团有着或多或少的瓜葛。

不过对数字化也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尝到了数字化的好处。新近配发的马可尼公司研制的个人任务电台简化了对步兵的指挥和控制流程,使步兵能更好地与指挥机关进行沟通,呼唤火力支援。美陆军在战前没有来得及装备这些单兵电台,使得它在战争中的表现逊色不少。事实上,任何技术都是有利有弊的,关键是如何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来取舍,而不是一味地贪大求全。

图示:马可尼公司的H一4855“单兵任务电台”(PRR),北约军中型号为:AN/PRC-343。这种单工电台工作在2.4GHz ISM 频段,有256个信道,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防侦测和防截收。电台使用两组AA电池,输出功率50~100毫瓦,通信距离在野外为500米、市区为150米、楼房中为三层。

◎“阿帕奇”直升机

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亮相的一种新武器是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这些经过改进的武装直升机在旋翼上方安装了一部微波雷达,以无线电制导的“地狱火”导弹作为主要武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AH-64“阿帕奇”表现出色,重创了伊拉克机械化部队。

在这一次战争中,AH-64D的表现如何虽然美国军方尚未有定论,但总体表现不佳。有好几次成群结队的“长弓阿帕奇”被派遣去寻找和消灭伊拉克装甲集群,却都被低空防空火力挡了回来,其中犹以卡尔巴拉一役损失最为惨重。34架“长弓阿帕奇”徘徊了2个多小时都未能突破地面稠密的防空火力,最后有2架坠毁,27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虽然这些受伤的飞机最终都被修复了,但“阿帕奇”无坚不摧的神话破灭了。

问题在于“阿帕奇”这样的武装直升机并不是为伊拉克战争设计的。它们最初的用途是摧毁苏联和华约组织庞大的装甲部队,是为西欧平原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量身定做的。通常,“阿帕奇”应该悬停在敌方机械化部队防空火力的射程之外,利用丘陵和地形的掩护突然跃起,射出所有的反坦克导弹,然后迅速脱离战场返回安全地点再次装弹。然而伊拉克毕竟不是西欧,既没有秀丽的丘陵,也没有可隐藏的山谷,更找不到安全的装弹地点,只有神出鬼没的高射炮和火箭筒。直升机驾驶员断然不敢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条斯理地悬停、寻找目标再进行攻击,而必须以80节的速度快速机动飞行。这样一来,“阿帕奇”的作战能力就大打折扣,战果不佳也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空中机动能力

利用直升机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地点之间运送成建制的作战部队已经写入所有陆军强国的战役战术条例中。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首次尝试了这种作战方式取得巨大成功,并使得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英国海军陆战队就运用了一次运输1000人规模作战部队及物资的经验。但在“自由伊拉克”作战中由于恶劣气候的影响,直升机机降作战竟然没有表演的机会。第101空中突击师,这个美军最大的直升机机降作战部队,居然是乘坐卡车和吉普车抵达战区的。或许一次战争中的失误并不能否定空中机动作战的优点,但是否需要专门组建师级的直升机机降作战部队,这一点值得五角大楼的决策者认真思考。

结论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拉姆斯菲尔德鼓吹的陆军转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将是未来陆军建设的两大主流,不同兵种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整个战场将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天下。

但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应该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武器装备,使之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而不应不分青红皂白,或单凭个人好恶就否定传统武器在未来战场中的作用。“自由伊拉克”作战行动结束后美国陆军显然减慢了转型的脚步。

现在五角大楼正在不断地修正其原先制订的“未来战斗系统”(FCS)的计划,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CS规划中的战斗车辆不能适应中低强度战争的需要。如果这些战斗车辆连仗都不能打(就像“斯托瑞克”步兵战车那样),那能运得再快再多又有什么用?不过是多给敌人送点靶子罢了。因此美国陆军是否会转而研制下一代主战坦克、下一代的重型步兵战车,将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FCS项目的核心MGV车族

上述对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分析,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可能尚需时日才能明辨是非。千里之外这场轰轰烈烈的陆军转型运动和对未来陆战的大讨论对于我们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国家来说,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中国陆军正处在机械化和信息化两股浪潮的风口浪尖,如何在完成机械化的同时尽快过渡到信息化,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跨越式发展不是没有可能,但亦步亦趋也不是一桩坏事,最不可取的就是没有眼光。

对于未来陆战走向这个争执颇多的问题,我们除要从中国国防政策的实际出发外,不妨冷眼向洋,一手抓适应(完成机械化),一手抓提高(进入信息化)。利用当代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武器装备,这是一条中国陆军可以走而且能够走好的道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