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慎哥_人狠话挺多_和正德皇帝一顿掰扯_硬刚嘉靖毫不啰嗦_嘉靖_正德_皇帝

(杨慎 画像)

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一个叫做杨慎的小朋友出生了。

杨慎小朋友,是著名官二代兼富二代。

他的父亲杨廷和,在弘治一朝是吏部尚书,在正德和嘉靖两朝则是内阁首辅,兼任武英殿大学士。

背靠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加上杨家原本就是书香门第,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所以杨慎深受熏陶,打小就是个聪明孩子。

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八岁熟读四书五经,十二岁经史子集倒背如流。

尽管,当年那个稚嫩的杨慎,也并不知道把一篇文章倒背如流有什么实际意义。

正德二年,天才少年杨慎参加乡试,发榜时,果然是妥妥的乡试第一。

范进当年中举,差点发疯而死,而名列榜首的杨慎心态十分平稳,仿佛这一切已经在意料之中。

他对别人说:读书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齐家,乃是第一件事。

我的人生中只有三件事情最重要,第三件是搞事业,也就是科举,第二件是读书,而至关重要的第一件,是修身齐家。

修身,就是磨炼自己的意志,齐家,则是处理好家族中的事务。

《礼记·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拥有无限前途的杨慎梦想当然不止修身齐家,他真正的抱负,是那个没有说出来的治国平天下。

明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意思,不是说小范围的在乡里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在乡试里脱颖而出的,将会共同来到京师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

展开全文

能来参加会试的,那就已经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顶尖人才了,然而杨慎在会试中仍然是天之骄儿,备受各位主考官的侧目。

没办法,天才少年名气大,谁都想要一睹真容。

(科举放榜)

会试的主考官们对杨慎相当重视,把杨慎的试卷放在卷首批阅,也就是一摞试卷中的最上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一台烛火正巧倒在了杨慎的卷子上,烈火熊熊,把杨慎原本光明的前途烧成了灰烬。

会试不能补考,也不能重来,杨慎就这么失去了成绩,落榜了。

如果是自己拼尽全力却倒在了分数上,那至少还能不留遗憾,而杨慎的落榜,其实完全是一场意外。

看着别人蟾宫折桂自己却名落孙山,杨慎的心里该是什么感觉,又是什么滋味?

老实说,其实没有什么感觉。

杨慎的心情就如十年前同样在这里参加会试然后落选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一样,心情平静,丝毫没有波澜。

那时的杨慎还年轻,他拥有韶华,他精力无限,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他想要快乐,想要自由,想要实现理想,他还想要变成空中的风和天边的云。

三年之后,杨慎再次参加会试,顺利通过,开始准备最高级别的殿试。

所谓殿试,就是通过会试的考生们将会在御前进行他们人生中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考试。

都是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朝廷体恤,所以殿试并不淘汰考生,而只排名次。

参加殿试的,那就是高手中的高手,精英中的精英,想要在这种级别的考试中获得靠前的名次,难度那不是一般的大。

然而,一波风轻云淡的操作之后,杨慎毫无意外的拿下了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状元郎,就这样,杨慎带着无限殊荣,正式踏入了大明官场。

朝廷授予他的职务,是翰林院修撰。

官儿不大,只有从六品,但职能却相当重要,平时要负责编修本朝先帝们的传记,也就是实录,同时还要负责记录在职皇帝的言行,有事没事儿还要负责替皇帝写两篇讲话稿,处理一些文件等等。

当然了,杨慎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记录当时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言行举止。

不记录不知道,一记录吓一跳,咱们的这位明武宗同志可以说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混世魔王。

皇帝在宫里的时候,那就是吃喝玩乐造,顺便在紫禁城里建KTV(豹房),皇帝不在宫里的时候,那一般就是偷着跑了出去,要么是到居庸关外去打蒙古人,要么就是下江南去收拾宁王朱宸濠,顺便到扬州城里嫖娼。

(明武宗朱厚照 形象)

对于杨慎这种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的人来说,皇帝这样的行为简直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

杨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立刻向明武宗朱厚照上了 一封叫做《丁丑封事》的奏疏,劈头盖脸的把朱厚照就给骂了一顿。

对于这份奏疏,我们择一言以观:轻举妄动,非事而游。

朱厚照啊朱厚照,你每天闲着没事儿瞎溜达,一天到晚你没有正经事儿!

随便拿出一句来已经是如此不留情面的批评教育,可见奏疏全文的力量,对朱厚照来说,一定是雷霆万钧的。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现成的例子,后来嘉靖皇帝登基的时候,海瑞同志也曾经上过一封《治安疏》来教育嘉靖,差点没把嘉靖的鼻子给气歪了,还扬言一定要抓住海瑞,千万不能让他给跑了。

杨慎敢写这封奏疏,就说明他是个不怕死的人,人家早就把棺材板给买好了。

然而杨慎想象过很多种结局,但他却没能想到,自己这一份奏疏递上去,却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回音。

合着朱厚照压根就不搭理自己,根本不拿自己当盘菜。

满腔热血,一朝冰凉,面对这样的结果,杨慎的信念第一次感到了动摇。

从小到小,从读书到入仕,他一直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是属于那些有操守和有德行的人的。

他认为人要明理,人要知得失,懂进退,他更认为这个世界上人和事都是简单而纯粹的,水满了会溢,月圆了会亏,正邪善恶,是非对错,一切都是泾渭分明的。

在这样的规则和秩序之下,只要肯努力,只要肯付诸行动,一切都是可以解决的。

然而,朱厚照的冷漠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发现,这个世界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水满了的确会溢,但没人会管,而往往是任由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圆了的确会亏,但同样没人在乎,因为即便你在乎了,你也没有能力去补全那一轮明月。

杨慎啊杨慎,你还是太天真了,儒学固然伟大,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以儒学为指导方针而活下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杨慎很难过,相当难过,他黯然的辞掉了自己的官职,选择了回家养老。

朱厚照荒诞的一生中,曾经出现过很多个类似杨慎的人,如王守仁,李东阳,刘健,谢迁,然而他们就如同天边萤火,虽然发出过短暂的光芒,但却从来没有照亮过朱厚照的内心。

终正德一朝,杨慎再未被启用。

正德死,嘉靖立。

(明世宗朱厚熜 形象)

嘉靖这个皇位,可以说是白捡的,因为他最开始只是藩王,是正德的堂兄弟,如果不是正德没有儿子,嘉靖是干不上这个皇帝的。

所以在朝廷里的很多大臣们看来,嘉靖并非弘治皇帝那一脉的血亲,而是明朝藩王的小宗,所以对他一直很有意见。

这种有意见,一般体现为大臣们总是希望嘉靖可以尊奉正德皇帝的父亲弘治皇帝为生父,而把自己原本的生父改口叫叔父。

这个要求,在大臣们看来完全合理,因为你嘉靖就是用来接弘治这一脉的班的,你就是个工具人,但在嘉靖本人看来,却是大大的有问题。

这个皇帝不是我要当的,是你们大车小辆到我家把我接来的,我当了皇帝,当然要把我亲生父亲尊为先帝,没听说过还要换个爸爸的。

这么一来,嘉靖和大臣们就有了矛盾,而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也为了培养一点自己的势力,嘉靖很快把当年对正德意见很大的杨慎官复原职,还特别要求让杨慎每天在自己身边讲学,和自己培养感情。

多年过去,时光蹉跎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体,但却并未改变这个年轻人的心志。

他还是老样子。

杨慎给嘉靖讲课一点也不含糊,从来不曲意逢迎,而是直言不讳,动辄就是圣贤道理,对着嘉靖皇帝就是一顿教育,张嘴就是规劝嘉靖应该怎样做皇帝。

哥混了这么多年,还用你教我?

嘉靖就算是好脾气,也时常被杨慎搞的很不痛快,这使得新皇帝很快明白,杨慎这种纯粹的知识分子并不是自己能争取的对象。

杨慎呢,当然也很快明白,眼前这个在自己面前装的十分好学谦虚的嘉靖老小子其实比他表哥朱厚照还要油盐不进,对于这种没有操守和信念的皇帝,他也实在是没有必要浪费唇舌,于是杨慎又准备辞官回家。

多年勤学苦读,但是很显然,杨慎对官位并不是很在乎。

他的父亲杨廷和在正德驾崩,嘉靖尚未登基之际,曾经以首辅的身份总揽朝政三十七年,做人臣做到这个级别,已经是盖了冒了,作为杨廷和的儿子,作为一名高干子弟,他已经见识过了这个花花世界的多彩和动人,所以他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了。

然而就在杨慎将辞未辞之际,嘉靖皇帝却高调宣布,要把亲生父亲,也就是兴献王朱祐杬封为先帝,还要把父亲供奉到太庙里,和历代先帝一起享受吃冷猪肉的待遇。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杨慎彻底怒了。

也许是多年仕途上的不顺积压太久,也许是两度为帝王之师却依然不能改变懒散的朱氏皇族的本性,杨慎实在是受不了了。

他于弘治和正德两位皇帝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但嘉靖这种硬要把自己那个寂寂无名的生父送到太庙去供奉,还要给予无限殊荣的行为,实在是太出格了。

朱元璋传孙子朱允炆,朱允炆被朱棣按下,但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

然后朱棣传儿子朱高炽,朱高炽传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传儿子朱祁镇,中途有朱祁钰(也是朱瞻基的儿子)代班,之后朱祁镇又传儿子朱见深,朱见深传儿子朱佑樘,朱佑樘传儿子朱厚照,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老子传儿子,在皇家血统上来讲,是相当纯正的。

但天杀的朱厚照在位的时候每天一顿疯玩,什么都干过,就是忘了留个种,这才被表弟朱厚熜给捡了便宜。

如果朱厚熜肯认弘治当爸爸,那么至少从名义上来讲,朱厚熜仍然是自朱元璋之后最为纯正的皇室血脉,然而现在朱厚熜横插一脚,把生父朱祐杬搞成了先帝,那么朱元璋嫡系一脉就算是彻底断绝了,绝根绝种了,反而是远方亲戚朱厚熜,从小宗变成了大宗。

这样形式的权力变更,无疑是对以正统儒学为指导思想的士大夫们人生信条和朝廷制度化的极大挑战。

(左顺门)

杨慎怒了,他没有犹豫,立刻纠结了二百二十九位和自己持相同意见的臣僚,跑到了紫禁城左顺门外,开始联合抗议。

左顺门,也就是协和门,在明时,这里是大臣们上下朝的必经之路。

杨慎带着两百多号人在左顺门哭天抢地喊口号,撒泼打滚不消停,很快就把路给堵住了。

人越聚越多,人越多越乱,在杨慎的带动下,大臣跪在地上,有的捶胸顿足,有的高声斥责,更有甚者,以头抢地,表示今天这事儿没有个结果,就要和皇帝玩命。

当时杨慎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朝廷培养了这么我们这么多年,今天是我们为了正义公理而死的时候了!

混乱的左顺门哭喊声闹震天响,可以说是冲破云霄,声震阙庭。

年轻的嘉靖皇帝毕竟还是稚嫩,那时他还只有十八岁,他不懂用柔性劝导的方式四两拨千斤,巧妙的化解这种局面,在皇帝看来,这帮大臣们就是欺负人没够,非要逼迫自己就范,自己如果不给他们来点狠的,他们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于是,嘉靖立刻派出锦衣卫,把在左顺门闹事儿的一干大臣全都下狱逮捕,严刑拷打,一百四十三人被抓进了诏狱,其中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左顺门前的血迹斑斑,清楚的表明了,这位十八岁的少年之意志,不可能因为文官们的三言两语而发生改变。

当然,作为挑起撼门事件的杨慎,也遭到了嘉靖皇帝的疯狂报复。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七月十五日,杨慎正式被捕。

十七日,廷仗一次,当时被打断了气,诏狱里的锦衣卫以为已经把杨慎给打死了,结果杨慎一口气又呼了出来,死而复生。

十天之后,锦衣卫又廷仗一次,这一次更狠,打的杨慎皮开肉绽,骨断筋连,又是差一口气就见上帝。

本朝之刑罚,廷仗已经算是轻的,但文臣多有老迈不堪者,三五十仗下去,不死也得残疾,杨慎被这么翻来覆去的打了两遍还能活,可以说是个奇迹。

然而,廷仗最为厉害的地方,不仅仅是对于受刑者身体上的惩罚,作为把名节和荣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士大夫,把他们按在地上击打,褪去裤子,露出屁股,在公共场合下被无数人围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羞辱。

身体和精神双双受辱还不算完,嘉靖余怒未消,直接把杨慎流放到了云南永昌卫,也就是今天的云南保山县。

带病上路,跋涉万里,杨慎终于来到了他人生中的巴山楚水凄凉地。

一个原本拥有无限前途的人,一个仕途璀璨的高干子弟,一个曾陪王伴驾的显赫官僚,一个曾养尊处优的人臣,混到了如此境地,按理说,这辈子就算是完了。

然而,杨慎在滇南,竟然奇迹般的重生了。

远离朝堂,远离政治,远离人情世故,杨慎突然发现,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曾经孜孜不倦去追去的新世界。

在这里,他自由,他快乐,他无所拘束,他真的可以变成耳边的风和天边的云。

(流放)

杨慎没有消沉,他在永昌卫关心民生,关爱百姓,积极乐观,同时还时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杨慎写下了他那一首著名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为一个父亲是首辅,自己在科考中成为状元却无人非议和质疑的人,杨慎的才华,显而易见的。

然而此时,无论才华还是才情,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流放云南没有摧毁杨慎,反而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

他明白,也许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但是方式方法一定是不对的。

论才华,杨慎无懈可击,但论做官,他却从来没有体会过为官之道。

做官和做人,是不同的。

做人要讲气节,所以你杨慎能和正德掰扯,能和嘉靖硬刚,但做官却是要报效朝廷,造福于民。

野有饿殍,你和皇帝谈圣贤道理,有用吗?

路有冻骨,你和皇帝纠结祖宗成法,有意义吗?

光说不做,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杨慎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他在永昌卫为当地人编修史书,为百姓们争取福利,还亲自组织队伍去讨伐反贼,这一次,他不再为了理想而活,也不再为礼教而活,更不为政治而存活,而只为自己而活。

是的,什么叫成功?什么叫成功?什么叫成功!

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才叫做成功。

明朝三大才子,是解缙,徐渭,和这位杨慎。

解缙得罪成祖朱棣,被活生生冻死在一场大雪之中,徐渭一心求死,自残未果,终于了此残生。

诚然,在大多数人看来,杨慎的结局也并不是很好。

嘉靖皇帝恨极了杨慎,一想起杨慎来就浑身发抖,世宗一朝六次大赦天下,但每一次都没有杨慎的份。

按照明朝的法律,年满六十就可以解刑回家,但迫于嘉靖皇帝的压力,居然一直没有官员敢给杨慎办手续。

就这么着,杨慎死在了异乡,未能再回故土。

(吟诗)

想来,在写下《临江仙》之时,杨慎已经知道,自己会名垂青史,因为那些大艺术家们在生前都曾经公正的衡量过自己。

杨慎活着的时候,嘉靖时时打听他的消息,只有下面的人回禀杨慎在边地“老病将死”时,嘉靖那受伤的内心才会稍许感到安慰。

这说明什么?说明嘉靖一直在过去痛苦的回忆中沉沦,无法自拔,他将永远折磨自己。

而杨慎,那个客死他乡的杨慎,他的肉体虽然永远留在了永昌卫,但他的心,早已经去到了,更远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文人,文臣王守仁病逝之际,他的门人子弟问他有什么遗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杨慎没有王守仁的军功和政绩,更没有王守仁那么恢弘的成就和影响力,但他内心的光明,早已经洒满了天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