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洛神赋图》_画圣顾恺之的惊艳绝伦)_洛神赋_顾恺之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由于时代的久远,今天我们已无法看到他的真迹。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是宋人的摹本。不过,这墓本仍保留着六朝时的绘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顾恺之和他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因此,仍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洛神赋》本是建安时期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篇抒情辞赋。曹植在这篇作品里,细致而生动地塑造了想象中美丽多情的洛水女神“宓妃”,表达他所谓“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和“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心情。顾恺之深刻理解和体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创造性地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绘画形式巧妙地再现了《洛神赋》中所表达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洛神赋图》卷,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采用了连环图画的形式,将赋中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分段画出,主要人物重复出现,但每段之间又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使之浑然成为一体。

画卷开始以对马匹在地上打滚嬉戏和曹植及其侍从悠闲漫步这一场面的描绘,把赋中“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的经过准确地概括出来,把观众带到了洛水边,并通过对马匹动作的刻画,让欣赏者自己去联想那长途旅行的疲惫。忽然,洛水之上一位女神飘飘而来,曹植振臂示意侍从不要惊走女神。

画家给曹植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将诗人“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的那种又惊又喜,将信将疑,内心起伏震荡的神态刻画出来了,表现了画家注重以形写神,以及将“神”通过“形”表现出来的高超的绘画技巧。再如画家对于女神的描绘,不仅画出了“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形体美,而且用女神身旁翩飞的鸿与龙,以及“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诸神游戏等对比手法,衬托出女神忽隐忽现,“若往若还”的情态和“合辞未吐”的复杂心情。霎时间,女神既去,龙马云车飞驶,“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画家将画面推向高潮。曹植在洛水上寻找,幻想女神再来,但是人神相隔,可望而不可及,剩下的只有“遗情想象,顾望怀愁”。他怅望着凉凉东流的洛水,虽然乘车既去,却还回首顾盼,恋恋不舍。到这里画面将观众也带入高潮,使观众与画家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使人感到怅然若失。

画家用鼓乐、飞鱼、云车、龙马等动的形象和岩石、垂柳的静,加上对人物动作的准确描绘,交织成为统一而和谐的画面。这确实是顾恺之“迁想妙得”、“巧密于精思”(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的绘画理论的充分体现。

顾恺之如此成功地再现了这个动人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他才想象出许多既与现实生活相符合而又不同于人间俗世的“神仙境界”。这是艺术的虚构,也是艺术家天才的创造。仅从《洛神赋图》卷中就可以看出,顾恺之在画里追求真实形象的塑造,追求神情、意境的表现。他尽可能地忠于原文学作品,力求将文字的描写,甚至将文字刻画的人物的内心活动也都呈现在纸绢之上。他运用“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流畅笔调,全图采用游丝描的技法,著以艳丽的色彩,人物的衣袂飘动,犹如春蚕吐丝,把曹植文中刻画的如丝的柔情和女神的飘忽游动恰当地表现出来,使文与画和谐一致。

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说:大凡人的动作一定有目的,一个人手揖眼视而前面没有对象,事实上是没有的。画是以形写神的,用形态来表现精神的。既然用形状表现精神,所以形状必须正确;形状正确,精神才能生动。假使手辑眼视而面前没有什么实物可对,就违反了生活的真实情形,而传神的趋向也就达不到了。画一个人呆坐,不如画人有所晤对有精神。《洛神赋图》卷整幅画面依靠“晤对通神”的人物形象,显示了画中的主题。绘画不仅仅表现“形”,更重要的是在“形”的基础上提炼出“神”,这就是顾恺之给我们的启示。

文|卫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