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是谁(人们常说成也萧何_败也萧何_这个萧何到底有什么来头?)_刘邦_韩信

人们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大将军韩信一生的写照。“成也萧何”指的是韩信从无名小卒变成大将军靠的是萧何的极力推荐。“败也萧何”说的萧何出计杀害了韩信。那么历史上的萧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1.萧何的独特慧眼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萧何的一生都有“知人”和“自知”的智慧。

萧何家世普通,起初在沛县担任官吏,从小小的官员变成西汉的开国功臣,官至丞相,自有他的智慧。

不以貌取人,有识明君的慧眼。萧何自幼好读史书,性格开朗,善于结交好友。因刘邦谈吐不凡,不拘小节的性格与其结交为友,他们不仅是贫贱之交,更是患难之友。

早期的刘邦贪酒好色,一事无成被其他人看不起,但是萧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成日帮助刘邦。

刘邦曾多次触犯秦朝的法律,都是萧何从中周旋,利用自己的职务帮助刘邦开脱罪名。

后来刘邦做亭长的时候,奉命到咸阳服役,前去送行的好友都是送三百钱给刘邦做路费,只有萧何给了五百。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萧何与刘邦在沛县起义之前关系就不一般。

萧何对刘邦与吕后的姻缘也有撮合之功。当时吕公宴请沛县的好友,赴宴者都要求送礼,萧何是负责收贺礼的。按照规定,一千钱以上的宾客可坐在堂上,刘邦也想参加但分文未出,谎称自己捐了一千,大摇大摆地坐在堂上。

萧何明知刘邦撒谎,不仅没有阻止,被发现后还为他开脱。在宴会上,吕公看见刘邦巧舌如簧,镇定自若,洒脱大方,觉得此人日后必有成就,就把自己的大女儿吕雉许配给了他,吕雉便是日后的吕后。

因为萧何的政绩和才干,被秦泗水郡御史推荐去京城咸阳做官。可此时的秦朝已经危机四伏,大厦将倾,他婉言谢绝了到京城做官的机会,继续留在了沛县。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萧何等人响应,在沛县发起起义。沛县起义成功后,刘邦在众人推荐下做了县令,自称“沛公”,萧何为沛县县丞,负责起义军的行政和后勤事务。

在秦末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萧何慧眼识明君,择良木而栖。没有选择去京城当官,而是静候良机,辅佐刘邦发动起义,是他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心系国家社稷,有政治上的慧眼。汉王元年,刘邦带领大部队过关斩将,率先到达关中,进入咸阳。

起义大军到达秦宫时,将士们看见宫殿巍峨,珠光翡翠,被迷住了眼,久经战场的士兵哪里见过那么奢靡的宫殿。

很多士兵趁乱掠夺金银珠宝,连沛公也被眼前的宫殿吸引了,只觉眼花缭乱,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奢华不舍离开。

反观萧何,进入咸阳以后,既不贪恋财物,也不眷恋美女。他带兵直奔秦丞相御史府,将府邸包围,不让任何人出入。再让手下收集秦朝的国家户籍,地图,法令等重要书籍档案,把它们一一查清,登记造册,统一收藏起来,方便日后查看。

此举凸显了在政治上萧何的深谋远虑,别人看见的是金银财宝,而萧何想到的是国家的法规和治理。

日后也证实了,萧何收集的秦朝的律令档案,对刘邦掌握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对西汉建立和巩固政权,制定方针和律令制度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萧何还有善用能人,发掘贤才的“慧眼”。推荐韩信便是最为有名的例子。韩信少年便读兵书,也爱舞刀弄剑。可是家徒四壁,生活艰苦,连三餐都不可保证。

年少的韩信以乞讨为生,还受过胯下之辱,这也造就了他以后能屈能伸的脾性。

秦末,各地揭竿而起,韩信也投入了时代大潮之中,成为了项梁旗下一员。

项梁战死后,韩信又短暂地追随过项羽,但是项羽没有重用他,他在项羽麾下始终是无名小官。韩信曾多次毛遂自荐,可都石沉大海没有得到项羽的回应。

到了西汉元年,汉王刘邦带领队伍入驻汉中,韩信抓住时机,弃楚归汉。在早期时,在刘邦手下韩信也只是“连敖”这种默默无名的小官。偶然之下,萧何与韩信结识,萧何发现他有勇有谋,对于军事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向刘邦推荐,也无果。

不曾想到一次逃跑等来了他的翻身时机。一天,韩信心中因久不见提升失望至极,策马离开汉营。

萧何知道了,放下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公务,亲自追赶,没有向刘邦禀报。那个时候因为军中离开的人越来越多,刘邦误以为萧何也逃跑了,着急的不得了。

再说萧何这边追赶了韩信很久,加上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两人劝说了许久,韩信才答应跟他们回去,直到第三天三人才回到了南郊。

回到汉营,萧何马上拜见了刘邦,刘邦看见萧何回来了又惊又怒,萧何解释了许久,刘邦才按下心中的不满。

后来经过了萧何的一番劝说和细心解释,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而且萧何要求刘邦举行拜将大典,刘邦为了人才也都一一同意。

萧何选了个好日子,让刘邦沐浴更衣,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原本的一个无名小卒,转眼成为大将军,众人都议论纷纷,但看见刘邦行如此大礼就认定韩信有举世之才。

这样提高了韩信在军中的威信,也让大家都听从韩信。后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这样来的。

萧何能够任用贤才,看人有慧眼,不放过能人将士,才有了日后的韩信大将军。在战争中,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大局观点得到一一验证。

还有劝说刘邦屈尊为汉王,暂居汉中等事情,都是决定以后刘邦可以战胜项羽的大事,其中都有萧何巨大的功劳。

萧何多次对形势掌握透彻,眼光独到,难怪西汉成立以后刘邦认为“论功萧何第一”。

2.萧何的自我保全思想

《诗经》中曾说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指的是明事理的人也善于保全自己,是历史上最早对明哲保身词语的解释。

而萧何就是这样子的人,他不光做事聪明,有远见,而且在一些必要的时候选择保全自己,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地位,是古代政治家的一个典范。

萧何的保全思想体现在出谋杀害韩信的行为上。西汉十年,为镇压反贼,刘邦亲征陈豨,韩信则称病未出。刘邦走之前,还叮嘱吕后看紧韩信,恐韩信与陈豨里应外合。

而韩信真如刘邦所料,悄悄派人同陈豨联系,却被家臣揭发告知吕后。在城中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自重,不肯就范。

请来了萧何商议,萧何一看是吕后召见,深知吕后同韩信不合,明白了韩信这下子逃脱不了了。

他要是帮助韩信,遭罪的可能就是自己,而且韩信自恃功高,做事嚣张,曾经要挟过刘邦几次,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害得自己要靠作贱自污才能自保,最后答应和吕后一起除去韩信。

萧何出计,派人送信欺骗韩信陈豨已败北,并且被杀死,朝廷官员都要进宫祝贺,信中写到:“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韩信就这样被萧何骗进了宫,可正当他踏入殿中,毫无防备之时,被吕后砍死,身首异处,一代枭雄就此落幕。为了以绝后患,吕后还下旨诛杀韩信一家。

刘邦多疑性格,萧何此举实在是为他除去一大心病,心中自然欢喜。此后,萧何更得刘邦的信任,还被追加奖赏,这就是所谓的“败也萧何”。

萧何的保全思想体现在对刘邦的态度上。伴君如伴虎的传统陋习在萧何辅佐刘邦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在君王身边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地侍奉和迎合,甚至还需要以一些手段去消除君王对自己的疑心。

一天,刘邦说到:“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督尉为相国卫”。起初萧何感到自己盛宠万千,刘邦不仅给自己增加的奖赏,还给了贴身侍卫,但是昭平的一番话让萧何清醒过来。

昭平认为,这是萧何祸端的开始。他说:”君王还在外面征战受苦,萧何你只是留守关中,最近又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皇上却在这个时候给你奖赏和增加侍卫,韩信才谋反不久,就提出“益封置卫”,其实是皇上有疑心的笼络之举。”

昭平让他推辞了这“益封置卫”,还让他把一部分的钱财拿出来无私贡献给军队。

萧何听了恍然大悟,为了保全和体现自己,谢辞了奖赏还捐赠财物。刘邦听了心情大悦,更加信任萧何。

萧何此举非常明智,听从了昭平的劝诫,在没有功劳且西汉还常年处于战乱中,不要封赏奖励。

但也有刻意讨好刘邦的意图,为的是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疑心,表明自己的忠诚。

萧何的保全思想体现在保全子孙后代上。在史书上记载他对子孙的教导上,可以看出他的自我保全思想。

书中记载“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后世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其思想要求子孙保持节俭作风,不要被短暂的奢侈生活所迷惑。

如果子孙有才能,还效仿节俭作风,那么有贤能的子孙则有能力保全自己。

如果子孙没有才能,平凡普通,那么穷家薄财,也不会引起别人的觊觎,能避免家产被别人夺取。贯彻这种思想,萧何认为子子孙孙就可以平平安安,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再看萧何的种种行为,实则是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子不得已的防御行为。萧何能看清自己的处境,想办法破解困局,才能得以保全自己和子孙。

3.小结

萧何无疑是聪明的,也是忠诚的,是历代忠臣的楷模。刘邦成立西汉,治平天下萧何都有着巨大的功劳,最终也做了丞相。

萧何在制定汉律的时候,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提倡废除无理的秦朝法制,保留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推动了汉法的完善。他身为丞相,留守关中。

同时负责运输粮草、军用物品等,这些在他的手中都没有犯过错误,保证了粮草和军需的充足。他也十分注重图书的保管,文学的留存,主持建设了“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用于收藏文学著作,法定律令等重要书籍。

萧何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来说,是一个名臣,一个有利于推动历史进程的人。

有种种成就加身,但是身为人臣,行事需小心谨慎,后期的刘邦对他还有所顾虑,天子向来多疑,必须消除皇帝对自己的疑心,萧何设计韩信也是明哲保身之举。

从结局来看,汉初名将功臣没有几个好下场。萧何的自我保全思想,懂得审时度势,才能让刘邦一直信任他,有一个善终的结局。他可以脱身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定律之中,证明他的决策对于他本身来说是正确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