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润简介
朱德润(汉语拼音:Zhu Derun,1294~1365),中国元代画家,诗人。
字泽民,号睢阳山人。
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后居苏州。
曾任国史院编修、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江浙行中书省照磨。
工书法,师法赵孟頫、王羲之,笔致遒健。
擅山水,师承许道宁、郭熙传统,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颇具真实感。
有《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传世。
善诗,多写景状物,亦有触及时弊之作,如“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等。
著《存复斋集》10卷,附1卷。
先祖跟随宋室南渡,居昆山(今江苏),遂为吴人。
早年,得高克恭赏识,经赵孟顺推荐,知遇英宗硕德八刺(1321—1323),官国史院编修,授镇东行中书省儒提举。
英宗死,回家闲居近30年。
一度出仕,不久又“以疾免归”。
善诗文,多写景状物,亦有触及时弊之作,如“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等。
著《存复斋集》10卷,附1卷。
工书法,师法赵孟頫、王羲之,格调遒丽,笔致遒健。
擅山水,,初学许道宁,后法郭熙,构图或作溪山清远,或作林木挺健、峰峦耸秀。
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笔墨秀劲清雅。
在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外另辟蹊迳,重视观察自然,当北游居庸关时,尝作“画笔记行稿”。
笔墨秀健有力,景物富真实感。
其《松下鸣琴图》,绢本,水墨,纵120.8厘米,横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用笔用墨画技纯熟,应是弃官返乡以后的作品。
图绘天旷气清,树叶尽落,三位高士坐长松下,一人抚琴,二人倾听,渔夫闻音而来,画幅的重点汇聚在这四人身上。
松风琴韵,表现了文人的逸兴。
对岸重重山丘,远接天际。
画山皴纹似卷云,画树秃枝似鹰爪。
通幅笔墨有李郭派的特徵。
但他师法古人并非抄袭古人,本幅若与郭熙的“早春图”相较,就可看出许多新意,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朱德润利用书法笔意作画,不作纤细的描绘与精致的渲染。
虽借鉴宋人,用笔却简括许多,且画面的格调已属元人。
朱德润另一幅代表作《秀野轩图》,纸本,淡设色,纵28.3厘米,横210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藏品题款:“至正二十四年四月十日,睢阳山人时年七十有一,朱德润画并记。
”由此可知,它为朱氏晚年之作。
“秀野轩”是朱德润的朋友周景安的读书场所。
画家描绘了秀野轩周围的环境:疏树平野,坡岸汀渚,山峦绵延,烟云苍茫;临溪之丛林掩映处,一轩宏敞,轩内主宾对座。
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与行人轻盈的笑语,表现文人于青山之麓、绿水之滨,起高轩、筑别墅,邀嘉朋、会良友、研讨诗文书画,是元代江南一些生活富裕的文人们于“乱世”中营造的理想生活。
朱德润大胆地将李、郭描绘北方山水的笔墨转化为表现江南风物的造型语言,并融入了文人儒雅清淡的审美意趣,表现出“物有托而传,野得人而秀”(朱德润语)的特色。
他将近景、中景、远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秀野轩和轩后的山峰作为重点着力描绘,将秀野轩安排在画的右面,让汀岸、远山向左方延伸,使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境界开阔。
该图几乎没有李、郭画派的风格特征,而是采用了董源、巨然的笔法,以披麻皴写平远山水,以浅绛法着色。
此画以湿笔为主,或空勾晕染,或披麻皴擦,墨色富有浓淡、干湿变化。
远山用淡墨以没骨法抹出,汀渚又师法董源、巨然,似勾似抹地画出几道长线,然后渲染、点苔,敷花青、赭石等色。
树木虽稀疏,但苔点甚多,暗示着植被丰富、草木葱茏。
近景处,几株杂树线条硬挺,屋宇勾线爽利,依稀带有郭熙的笔意。
朱德润以前的作品,如《林下鸣琴图》、《松溪钓艇图》中所用的“攒针松”、“鬼脸石”都类似于郭熙画的风格,与这幅《秀野轩图》极为不同。
《秀野轩图》与他以前的作品相比,不但韵味趋于清淡,而且就连描绘方式也疏简起来,更体现出一种文人的隐逸情趣。
纵观《秀野轩图》,笔法疏秀苍润,设色清雅明净,境界清旷幽静,的确是一幅山水佳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