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岭简介
王金岭1979年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现任创作研究部主任。陕西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社会科学院书画研究会理事,华联书画院副院长,陕西省电影美术学会首届艺术顾问,陕西花鸟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美院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今长安画派领军人物实力派画家。
王金岭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金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新乡
出生日期:1940年2月
逝世日期:2017年10月
毕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泼墨荷花》、《华山松》
王金岭人物生平
王金岭,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擅长写意花鸟。作品有《泼墨荷花》、《华山松》等。作品《荷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曾参加国际水墨画邀请展、中国当代名家画展等。出版有《长安土风画派王金岭中国画作选》一辑,《山水画库》、《长安十家》、《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美术全集(第四卷)》、《百年中国画集》、《当代中国著名中国画家作品精选》等大型画册发表多幅作品。论文有《中国画程式初探》、《石鲁用意之道》、《诗与画的变形》、《笔墨谈》、《赋彩谈》等散见于报刊。
王金岭先生画风沉雄,笔墨恣肆无羁,能于常见题材中独出心裁,具有强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画界人士称他的画是阳春白雪,学者型画家。1984年,王金岭在一幅题为“荷花”的作品中,采用淡墨画法,将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全国引起轰动。
早在六十年代初,石鲁的作品就以智力型的典范蜚声画坛。当时尽管人们想以“野、怪、乱、黑”贬低他的艺术,但是对于他那高深莫测的构思,连攻击者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时代文明的发展,在创作范畴中,也愈显得独具匠心的价值。二十多年实践证明,石鲁的用意之道赢得了读者,而“野、怪、乱、黑”也成为新国画运动的一面旗帜。
谈到用意,必然涉及意匠,从石鲁的大量习作中可以看到他的匠心独运。我恋念六十年代以来那些轶作,一则是因为那些作品遭到冷遇而感到不平,更多的则是因为那些作品充满着神秘感,使你久久不能忘怀。
一次我和朋友探望石鲁,在他画室墙上钉着一幅习作,六尺立幅的纸上尽是苍劲的野草,看后,顿时觉得狭小的画室漠大起来。一种单纯的线的律动美令人心肺一震。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是删去了皴、擦、点、染的俗套,直书而成,他没有去表现草的生态,长在什么地方……。而是抓住微风波澜的刹那,提纯大自然的美。再看下去,草间空隙处,似有一条小道弯曲上去,勾起人们联想和人生道路的回忆。或许你也曾走过这样的山路,你当时想些什么……。
画面单纯来自清醒的用意,强烈的形式感是意匠经营的结果而经营又检验了意的真切程度。绝,是石鲁用意的核心。从其他发表的作品中也可找到注脚。
由这幅“野草”联想起六十年代初在西安展出的一幅四尺方对开“野百合花”。处理不同凡响。
画百合花或其他杂卉不乏其人,但多半在枝节上下尽功夫,充其量有几分生态。而石鲁这幅“野百合花”通篇野草,细看,其间那清俏的百合花瓣,挺立的植株格外动人,他舍弃了人们惯用的穿插,折枝构图,取野草为画面基调,突出野百合,以达到山野寻芳之情的表现,这种取舍,摆脱了惯用的取花舍草的习气。抓住稍有疏忽便可失去的感觉,以意取舍,达到清新的艺术效果。
六尺“野草”用减法舍去草以外的其他形象,通过常见的草,调度人们情感。而野百合的处理,意在表现野花,而取草来强调山野放情的逸致,却用加法。“人们写花舍草,我却写草托花”。与人不同自有不同之道理所在。人说石鲁怪,在怪的后面,你可以很快悟出些道理,这是石鲁用意的成功之处。
人们常把粗笔画曲解为“写意”,实在是谬种流传。得意之作,不在笔墨繁简,而在于独到的发现,并能将这个发现形象地表现出来,画面仅是载此信息罢了,当然见诸于意、理、法、趣各方面的发现都能成其为好画。记得石鲁一幅仅有巴掌大的习作——“白石”,可以看出以意生法的试探。
这块白石以淡枯笔卷云皴画成,没有擦染,但质感和空间表现的非常充分,显然是一笔淡墨画完,前面对比强烈,渐变含浑,无一笔不在结构上。由此看来,石鲁没去依胡芦画瓢照搬前人的技法,而是从感受出发,有意在表现力上作文章。
六十年代石鲁对“气”的研究,用了许多功夫。现存的一幅是淫雨天的秦岭山林,浑然一片,画面下部露出几个勘探队的白帐篷。山林任其笔墨渗化,从整体上把握气氛。另一幅同样表现这一场景的习作,自六二年在西安展出后再也未见,深感遗憾。
这幅画面充满着山林放晴的新鲜空气,每棵树都由一个程式叠加而成。树干以焦墨中锋画出,一边用石绿点排出,另一边用石青点排出,这样使得满山树冠阴阳分晓,充满阳光和空气。画面下部帐篷旁凉晒着勘探队员的衣服,点出晴字。使画面与前幅气氛完全不同,两幅同一场景的习作,两个调子,两种手法处理,仍以表现自我感受为出发点。以意贯之,绝弃常见。
为了表达一种感受,石鲁作了很多尝试。站在山巅俯视山下的体会人皆有之,而怎样表现出来却不那么容易。有幅小品获得了成功。
这幅画面近景脚下山石纹理强烈与山下模糊的树顶形成对比,令人观后有心欲堕入深渊之感,而这种感觉又有谁表现过呢!
人们在画面上常常经营虚实。在石鲁笔下,虚实的妙用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如:“为盲弹艺人韩起详造像”,除了神似之外,那两条腿一虚一实,令人叫绝。一条放三弦的腿用焦墨写出,而另一件打连板的腿用淡、虚、动的笔去表现,加之画连板运笔干脆,那条腿上下闪动的节奏就活龙活现地描绘出来,虚实自有虚实的道理,这些都是惨澹经营的结果。
国画大家王金岭
用同样的虚实处理还有一幅画令人难忘。这幅画上淡淡的远山静穆欲睡,近景山坡白雪覆盖,斜插残松一株,树下山路盘旋而上,路以赭墨画出马车过后辙痕,融雪红泥间杂,其间有寸许高点景人物,处理非常精到。山民身披老羊皮袄的背影踉跄前行,一脚以焦墨画出,另一欲抬起的脚淡墨处理,拔不起脚的神气一下把人带到那个泥泞的山道上去了,画面上的一切,全是为这一只欲拔不起的泥脚作铺垫,这一只泥脚使你不能忘怀。人生道路都要走过一段艰难的里程,而石鲁的艺术,主意既定,就是从这一步一步的跋涉中过来的。失去的东西既然不可挽回,凝固在画面上的脚印却能帮助我们甄别未来的去向。
王金岭人物逝世
王金岭,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擅长写意花鸟。作品有《泼墨荷花》、《华山松》等。作品《荷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曾参加国际水墨画邀请展、中国当代名家画展等。出版有《长安土风画派王金岭中国画作选》一辑,《山水画库》、《长安十家》、《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美术全集(第四卷)》、《百年中国画集》、《当代中国著名中国画家作品精选》等大型画册发表多幅作品。论文有《中国画程式初探》、《石鲁用意之道》、《诗与画的变形》、《笔墨谈》、《赋彩谈》等散见于报刊。
王金岭先生画风沉雄,笔墨恣肆无羁,能于常见题材中独出心裁,具有强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画界人士称他的画是阳春白雪,学者型画家。1984年,王金岭在一幅题为“荷花”的作品中,采用淡墨画法,将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全国引起轰动。
早在六十年代初,石鲁的作品就以智力型的典范蜚声画坛。当时尽管人们想以“野、怪、乱、黑”贬低他的艺术,但是对于他那高深莫测的构思,连攻击者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时代文明的发展,在创作范畴中,也愈显得独具匠心的价值。二十多年实践证明,石鲁的用意之道赢得了读者,而“野、怪、乱、黑”也成为新国画运动的一面旗帜。
谈到用意,必然涉及意匠,从石鲁的大量习作中可以看到他的匠心独运。我恋念六十年代以来那些轶作,一则是因为那些作品遭到冷遇而感到不平,更多的则是因为那些作品充满着神秘感,使你久久不能忘怀。
一次我和朋友探望石鲁,在他画室墙上钉着一幅习作,六尺立幅的纸上尽是苍劲的野草,看后,顿时觉得狭小的画室漠大起来。一种单纯的线的律动美令人心肺一震。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是删去了皴、擦、点、染的俗套,直书而成,他没有去表现草的生态,长在什么地方……。而是抓住微风波澜的刹那,提纯大自然的美。再看下去,草间空隙处,似有一条小道弯曲上去,勾起人们联想和人生道路的回忆。或许你也曾走过这样的山路,你当时想些什么……。
画面单纯来自清醒的用意,强烈的形式感是意匠经营的结果而经营又检验了意的真切程度。绝,是石鲁用意的核心。从其他发表的作品中也可找到注脚。
由这幅“野草”联想起六十年代初在西安展出的一幅四尺方对开“野百合花”。处理不同凡响。
画百合花或其他杂卉不乏其人,但多半在枝节上下尽功夫,充其量有几分生态。而石鲁这幅“野百合花”通篇野草,细看,其间那清俏的百合花瓣,挺立的植株格外动人,他舍弃了人们惯用的穿插,折枝构图,取野草为画面基调,突出野百合,以达到山野寻芳之情的表现,这种取舍,摆脱了惯用的取花舍草的习气。抓住稍有疏忽便可失去的感觉,以意取舍,达到清新的艺术效果。
六尺“野草”用减法舍去草以外的其他形象,通过常见的草,调度人们情感。而野百合的处理,意在表现野花,而取草来强调山野放情的逸致,却用加法。“人们写花舍草,我却写草托花”。与人不同自有不同之道理所在。人说石鲁怪,在怪的后面,你可以很快悟出些道理,这是石鲁用意的成功之处。
人们常把粗笔画曲解为“写意”,实在是谬种流传。得意之作,不在笔墨繁简,而在于独到的发现,并能将这个发现形象地表现出来,画面仅是载此信息罢了,当然见诸于意、理、法、趣各方面的发现都能成其为好画。记得石鲁一幅仅有巴掌大的习作——“白石”,可以看出以意生法的试探。
这块白石以淡枯笔卷云皴画成,没有擦染,但质感和空间表现的非常充分,显然是一笔淡墨画完,前面对比强烈,渐变含浑,无一笔不在结构上。由此看来,石鲁没去依胡芦画瓢照搬前人的技法,而是从感受出发,有意在表现力上作文章。
六十年代石鲁对“气”的研究,用了许多功夫。现存的一幅是淫雨天的秦岭山林,浑然一片,画面下部露出几个勘探队的白帐篷。山林任其笔墨渗化,从整体上把握气氛。另一幅同样表现这一场景的习作,自六二年在西安展出后再也未见,深感遗憾。
这幅画面充满着山林放晴的新鲜空气,每棵树都由一个程式叠加而成。树干以焦墨中锋画出,一边用石绿点排出,另一边用石青点排出,这样使得满山树冠阴阳分晓,充满阳光和空气。画面下部帐篷旁凉晒着勘探队员的衣服,点出晴字。使画面与前幅气氛完全不同,两幅同一场景的习作,两个调子,两种手法处理,仍以表现自我感受为出发点。以意贯之,绝弃常见。
为了表达一种感受,石鲁作了很多尝试。站在山巅俯视山下的体会人皆有之,而怎样表现出来却不那么容易。有幅小品获得了成功。
这幅画面近景脚下山石纹理强烈与山下模糊的树顶形成对比,令人观后有心欲堕入深渊之感,而这种感觉又有谁表现过呢!
人们在画面上常常经营虚实。在石鲁笔下,虚实的妙用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如:“为盲弹艺人韩起详造像”,除了神似之外,那两条腿一虚一实,令人叫绝。一条放三弦的腿用焦墨写出,而另一件打连板的腿用淡、虚、动的笔去表现,加之画连板运笔干脆,那条腿上下闪动的节奏就活龙活现地描绘出来,虚实自有虚实的道理,这些都是惨澹经营的结果。
国画大家王金岭
用同样的虚实处理还有一幅画令人难忘。这幅画上淡淡的远山静穆欲睡,近景山坡白雪覆盖,斜插残松一株,树下山路盘旋而上,路以赭墨画出马车过后辙痕,融雪红泥间杂,其间有寸许高点景人物,处理非常精到。山民身披老羊皮袄的背影踉跄前行,一脚以焦墨画出,另一欲抬起的脚淡墨处理,拔不起脚的神气一下把人带到那个泥泞的山道上去了,画面上的一切,全是为这一只欲拔不起的泥脚作铺垫,这一只泥脚使你不能忘怀。人生道路都要走过一段艰难的里程,而石鲁的艺术,主意既定,就是从这一步一步的跋涉中过来的。失去的东西既然不可挽回,凝固在画面上的脚印却能帮助我们甄别未来的去向。
王金岭访谈
王金岭,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擅长写意花鸟。作品有《泼墨荷花》、《华山松》等。作品《荷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曾参加国际水墨画邀请展、中国当代名家画展等。出版有《长安土风画派王金岭中国画作选》一辑,《山水画库》、《长安十家》、《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美术全集(第四卷)》、《百年中国画集》、《当代中国著名中国画家作品精选》等大型画册发表多幅作品。论文有《中国画程式初探》、《石鲁用意之道》、《诗与画的变形》、《笔墨谈》、《赋彩谈》等散见于报刊。
王金岭先生画风沉雄,笔墨恣肆无羁,能于常见题材中独出心裁,具有强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画界人士称他的画是阳春白雪,学者型画家。1984年,王金岭在一幅题为“荷花”的作品中,采用淡墨画法,将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全国引起轰动。
早在六十年代初,石鲁的作品就以智力型的典范蜚声画坛。当时尽管人们想以“野、怪、乱、黑”贬低他的艺术,但是对于他那高深莫测的构思,连攻击者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时代文明的发展,在创作范畴中,也愈显得独具匠心的价值。二十多年实践证明,石鲁的用意之道赢得了读者,而“野、怪、乱、黑”也成为新国画运动的一面旗帜。
谈到用意,必然涉及意匠,从石鲁的大量习作中可以看到他的匠心独运。我恋念六十年代以来那些轶作,一则是因为那些作品遭到冷遇而感到不平,更多的则是因为那些作品充满着神秘感,使你久久不能忘怀。
一次我和朋友探望石鲁,在他画室墙上钉着一幅习作,六尺立幅的纸上尽是苍劲的野草,看后,顿时觉得狭小的画室漠大起来。一种单纯的线的律动美令人心肺一震。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是删去了皴、擦、点、染的俗套,直书而成,他没有去表现草的生态,长在什么地方……。而是抓住微风波澜的刹那,提纯大自然的美。再看下去,草间空隙处,似有一条小道弯曲上去,勾起人们联想和人生道路的回忆。或许你也曾走过这样的山路,你当时想些什么……。
画面单纯来自清醒的用意,强烈的形式感是意匠经营的结果而经营又检验了意的真切程度。绝,是石鲁用意的核心。从其他发表的作品中也可找到注脚。
由这幅“野草”联想起六十年代初在西安展出的一幅四尺方对开“野百合花”。处理不同凡响。
画百合花或其他杂卉不乏其人,但多半在枝节上下尽功夫,充其量有几分生态。而石鲁这幅“野百合花”通篇野草,细看,其间那清俏的百合花瓣,挺立的植株格外动人,他舍弃了人们惯用的穿插,折枝构图,取野草为画面基调,突出野百合,以达到山野寻芳之情的表现,这种取舍,摆脱了惯用的取花舍草的习气。抓住稍有疏忽便可失去的感觉,以意取舍,达到清新的艺术效果。
六尺“野草”用减法舍去草以外的其他形象,通过常见的草,调度人们情感。而野百合的处理,意在表现野花,而取草来强调山野放情的逸致,却用加法。“人们写花舍草,我却写草托花”。与人不同自有不同之道理所在。人说石鲁怪,在怪的后面,你可以很快悟出些道理,这是石鲁用意的成功之处。
人们常把粗笔画曲解为“写意”,实在是谬种流传。得意之作,不在笔墨繁简,而在于独到的发现,并能将这个发现形象地表现出来,画面仅是载此信息罢了,当然见诸于意、理、法、趣各方面的发现都能成其为好画。记得石鲁一幅仅有巴掌大的习作——“白石”,可以看出以意生法的试探。
这块白石以淡枯笔卷云皴画成,没有擦染,但质感和空间表现的非常充分,显然是一笔淡墨画完,前面对比强烈,渐变含浑,无一笔不在结构上。由此看来,石鲁没去依胡芦画瓢照搬前人的技法,而是从感受出发,有意在表现力上作文章。
六十年代石鲁对“气”的研究,用了许多功夫。现存的一幅是淫雨天的秦岭山林,浑然一片,画面下部露出几个勘探队的白帐篷。山林任其笔墨渗化,从整体上把握气氛。另一幅同样表现这一场景的习作,自六二年在西安展出后再也未见,深感遗憾。
这幅画面充满着山林放晴的新鲜空气,每棵树都由一个程式叠加而成。树干以焦墨中锋画出,一边用石绿点排出,另一边用石青点排出,这样使得满山树冠阴阳分晓,充满阳光和空气。画面下部帐篷旁凉晒着勘探队员的衣服,点出晴字。使画面与前幅气氛完全不同,两幅同一场景的习作,两个调子,两种手法处理,仍以表现自我感受为出发点。以意贯之,绝弃常见。
为了表达一种感受,石鲁作了很多尝试。站在山巅俯视山下的体会人皆有之,而怎样表现出来却不那么容易。有幅小品获得了成功。
这幅画面近景脚下山石纹理强烈与山下模糊的树顶形成对比,令人观后有心欲堕入深渊之感,而这种感觉又有谁表现过呢!
人们在画面上常常经营虚实。在石鲁笔下,虚实的妙用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如:“为盲弹艺人韩起详造像”,除了神似之外,那两条腿一虚一实,令人叫绝。一条放三弦的腿用焦墨写出,而另一件打连板的腿用淡、虚、动的笔去表现,加之画连板运笔干脆,那条腿上下闪动的节奏就活龙活现地描绘出来,虚实自有虚实的道理,这些都是惨澹经营的结果。
国画大家王金岭
用同样的虚实处理还有一幅画令人难忘。这幅画上淡淡的远山静穆欲睡,近景山坡白雪覆盖,斜插残松一株,树下山路盘旋而上,路以赭墨画出马车过后辙痕,融雪红泥间杂,其间有寸许高点景人物,处理非常精到。山民身披老羊皮袄的背影踉跄前行,一脚以焦墨画出,另一欲抬起的脚淡墨处理,拔不起脚的神气一下把人带到那个泥泞的山道上去了,画面上的一切,全是为这一只欲拔不起的泥脚作铺垫,这一只泥脚使你不能忘怀。人生道路都要走过一段艰难的里程,而石鲁的艺术,主意既定,就是从这一步一步的跋涉中过来的。失去的东西既然不可挽回,凝固在画面上的脚印却能帮助我们甄别未来的去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