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7年,宜阳之战落幕,韩国丧失宜阳重镇,秦国开始部署东出的桥头堡。此战对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城一地之失,但是对韩国来说此战决定了韩国命运,宜阳丧失后韩国只能长期依附秦国,直到灭亡。
对秦国来说此战是秦国东出的里程碑,几代秦君东出的梦想终于实现。
对于整个战国来说,山东六国失去封锁秦国的屏障,自此东方六国开始直面秦国东出。
秦国东出的战略部署。
秦国东出是秦国几代国君的梦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穆公,当年秦穆公想要东出争霸,结果数万大军葬送在崤山地区。这个噩耗对秦穆公的打击很大,以至于秦穆公开始调整秦国的战略,东出也变成了西扩。之后终春秋一世,秦国也没能踏出函谷关一步。
后来秦国经过几代沉浮,在秦献公时期再次把战略目标转向东出。当时秦献公试图收复河西地区,开始东扩,但可惜大业未成人先死,秦国的决策权又落到秦孝公身上了。秦孝公时期中原发生剧烈动荡,魏国经历桂陵、马陵两次惨败,再也无力制止秦国东出。而且国内经过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开始具备东出的实力。
秦武王的态度十分明确,你不必阻止我,我的目标就是伐韩,窥周室。如果能完成这一点,我就算是死也愿意。宜阳之战的发起原因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是秦国几代国君的梦想,更是秦武王最大的夙愿。此战有着历史的偶然性,同样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随着秦国战略不断调整,东出是必然的。而东出的偶然性就是秦武王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强化自身威望,这一点赵累看得十分明白。在宜阳之战前周王问赵累秦国能不能攻克宜阳,赵累直接回答:“能,且一定能。因为秦武王力排众议决定伐韩,如果不能攻克宜阳,那就会让秦武王威望大损,所以秦武王无论如何也要攻下宜阳。”
宜阳的重要性。
如图所示,黄河是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战国时期秦国的生产力不具备跨河投放军队的能力,只能依赖渡口过河。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东出就分两条路,红色线路就是秦军出函谷关,通过茅津渡口渡过黄河,之后攻打魏国,继而东出。但是这条线路有个大问题,那就是茅津渡口十分重要,一旦中原列国从韩国境内绕道切断黄河渡口,那在魏国境内的秦军就会失去后勤补给,然后被中原列国逐步蚕食。
黑色线路就不一样了,秦国可以通过函谷关东出,继而沿着崤山山脉东出,步步扎营,稳扎稳打。函谷关和崤山关塞都是军事要塞,易守难攻,可以说只要秦国不作死,那山东列国很难攻破这两道要塞。黑色线路比红色线路安全、快捷,是秦国东出的首选道路。当然了,韩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对宜阳十分重视。
史书记载“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韩国在宜阳部署了十万军队,同时宜阳的粮食储备可供数年。另外还有二十多万韩军、楚国的大军策应宜阳守军,就连周赧王都认为秦必无功,可见韩国对宜阳的重视程度。为什么韩国如此重视宜阳?因为宜阳有矿,目前已经探明的铁矿储备为3013.42万吨。乱世中什么最重要?军备。军备。军备。而军备的重要材料就是铁。
韩国掌握先进的制造军械技术,天下强弓、劲--、宝剑尽自韩出,韩国凭什么出口这么多军备?还不是因为他有矿,有技术。宜阳在,韩国可以源源不断的出口军械。宜阳不在,韩国怎么制造军械?宜阳对韩国的重要性就相当于石油对沙特的重要性,有则兴,无则亡。
秦国灭楚的时候倾国出动了六十万人,韩国肯定不如秦国,能凑40万大军都算高看他的了。而韩国能抽30万军队保卫宜阳,你想想宜阳是多么的重要。但可惜的是宜阳对秦国来说更重要,秦国为了宜阳更是拼了老命。
宜阳之战的过程。
甘茂回国之后与秦王订下了息壤之盟,大概内容如下:。
甘茂:宜阳是韩国重郡,而且我们还是奔袭千里攻之,其难度非常大。
我记得之前有个人和曾子同名同姓,有一次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路人甲就和曾子母亲说“曾子--了”,曾母相信儿子,所以不听流言。之后路人乙又说曾子--了,曾母还是不信。但是当路人丙又说曾子--了,曾母吓得跑了。
曾子多贤明,曾母多信任曾子,但是三个人一说,曾母就不信任曾子了。
我不如曾子贤明,你无法像曾母信任曾子一样信任我,而且到时候肯定不止三个人跟你说我不行。到时候你还能信任我吗?
秦武王:放心,到时候我一概不听。
甘茂与秦武王的对话直接切中君王和将军信任危机的要点,将军带兵打仗,而大后方必定会有一群人非议,如果君王听从了非议,领兵在外的将军必定大难临头。
如果秦孝公不信任商鞅,那秦国就不能强大。
秦武王认为甘茂说的有道理,所以坚持信任甘茂,并且与甘茂歃血为盟,史称“息壤之盟”
公元前308年,甘茂做好准备后开始兵伐宜阳。古代攻城战本身就非常艰难,更别说打那些有准备的重要城池了。宜阳守军利用装备、地理的优势,居高临下用--射杀秦军。秦军围城五个月都无法攻破宜阳城,同时甘茂三次击鼓秦军都不敢冲击。秦法非常严苛,临阵退却者必定斩立决。秦军宁可被斩也不敢冲击,可以预想,宜阳城下必定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正常情况下,这种情况都要撤军了,但是甘茂不能撤。因为他撤退就代表伐韩失败,这打谁的脸?这是打秦武王的脸。而且国内公孙衍、樗里疾都对他十分不满,此次伐韩失败必定会导致群臣群起而攻之,自己肯定是混不下去了。而且国内也爆发了严重争议,樗里疾等人率先发难,以甘茂久攻不克为由上诉秦王撤兵。秦王迫于无奈,召甘茂班师。
甘茂决定孤注一掷,与其回去被弄死,还不如战死宜阳城。于是甘茂回书一封,书信上只有两个字-“息壤”这是在提醒秦武王不要忘了息壤之盟,秦武王看到之后也明白了甘茂的意思,因此“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在战国时期,悉起兵往往就是指倾国军队。秦武王豁出去了,把秦国所有的兵都派去支援甘茂。
甘茂也感受到了压力,因此把自己的家产全部赏赐给前线士兵。重金之下有没有勇士我不知道,但是你不重金那肯定没有勇士。甘茂此举就是刺激前线士兵的作战情绪,同时下令如果不克宜阳,那宜阳城下就是我的坟墓。
之后甘茂再一次发动冲击,在这一次冲击下宜阳守军溃败,秦国也攻占了宜阳城。韩国丢失宜阳之后火速向秦国求和,而秦国取得宜阳之后开始迅速改建宜阳城,欲使宜阳成为秦国东出的桥头堡。
宜阳之战的影响。
对于秦国来说,秦国突破了山东六国的封锁,从此开始逐步东出。
对于韩国来说,韩国丧失宜阳重镇,从此国力江河日下。
对于六国来说,他们的活头不多了,死亡逐步逼近。
此战过后东方六国都开始部署防御策略,虽然赵国在之后盛极一时,但是长平之战过后赵国也无力抵抗秦国。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行,山东六国开始逐步被淘汰。如果不是因为秦武王作死,那秦国统一的速度还会变快。但遗憾的是秦武王被鼎砸死,秦国东出的锋芒也开始相对减缓。世人忽视宜阳之战的原因就是因为秦武王没有扩大战果,但秦武王作死不该是我们忽视宜阳之战的原因,宜阳之战作为秦国东出的里程碑,对历史有着重大影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