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罗斯之战(怛罗斯之战)_阿拉伯_罗斯_中亚

大唐和阿拉伯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盛的帝国,在这次激烈的战争中,唐朝军队虽勇猛彪悍,但由于规模的绝对劣势,以及盟国葛逻禄的背叛,最终惜败阿拉伯,唐朝百年来的向西扩张戛然而止。

在公元七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有两个最强大的帝国,分别是东亚的唐朝和西亚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起源于630年初,--在阿拉伯半岛建立了以--教为核心的--国家。

8世纪初,倭马亚家族成为阿拉伯帝国领导者,基于对土地的追求和宗教传播的狂热,积极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向西攫取北非、西班牙,向东征服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后,于664年占领阿富汗。

然后兵分两路,北路军进军中亚内陆草原地区,一路所向披靡,直抵帕米尔高原西部,南路军则攻入印度河流域,征服印度次大陆西北部。

在东进过程中阿拉伯帝国屠杀大量非--,这些狂热宗教分子的目标是征服中国,将--覆盖至整个东方。

当时的阿拉伯东方指挥官甚至叫嚣谁首先踏上中国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只可惜在715年,阿拉伯与吐蕃联军在中亚锡尔河被唐军击败。

帝国扩张的脚步在征服帕米尔高原西部后始终没能跨过中国国界半步。

不过此时的阿拉伯帝国疆域极盛,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以及法国南部,南至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

公元618年建立的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后的第二个发展巅峰,唐帝国统一中原不久即发起对蒙古高原和西域的征伐。

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的对外扩张,--厥、薛延陀汗国、西突厥先后被消灭,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或被迫投降,或被武力灭国。

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势力渗入中亚阿姆河流域。

唐朝极盛时期疆域空前辽阔,东起日本海,南据--、西抵咸海、北达贝加尔湖,疆域面积达1200万平方公里。

到公元740年代,阿拉伯与大唐这两个分别来自东西方的巨无霸终于在东进西扩的过程中相遇了。

关于怛罗斯之战,不得不提到时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高仙芝出身于高句丽贵族,自幼随父入唐,镇守西域。

早在747年,高仙芝曾率领一万唐军长途奔袭,击败兵力十倍于己的强悍的吐蕃军队,攻占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经此一役,大唐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被提拔为安西节度使。750年高仙芝再度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

至此大唐帝国力压吐蕃,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的宗主,同时成为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成为大唐控制中亚的总督,一时间威名震慑中亚。

不久,高仙芝又继续西进,出兵征伐石国,石国国王慑于高仙芝武力,请求投降,以保全性命。

然而高仙芝破城后违背承诺,将石国的老幼妇孺全部屠杀,财物搜刮一空,并于751年将石国国王押送长安献于李隆基面前,并将其斩首。

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达到征战生涯的最高峰,而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拉伯帝国求救。

此时的大唐已扫平中亚,高仙芝面对阿拉伯帝国这个新的强大对手,决定先发制人,仿效三年前征战吐蕃。

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纠集大唐-葛逻禄三万联军翻过帕米尔高原,越过沙漠,经过三个月长途跋涉,深入中亚腹地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军队相遇。

阿拉伯这边,早在749年,发源于呼罗珊的阿拔斯家族打垮倭马亚,成为阿拉伯帝国新的主宰。

由于阿拔斯王朝身穿黑袍,也被唐朝称为黑衣大食,在此之前的阿拉伯统治者身穿白袍,被称为白衣大食。

早在高仙芝发兵前,阿拉伯就已准备对安西四镇用兵,怛罗斯又与呼罗珊统治中心较近,所以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后立即组织十五万大军驰援怛罗斯,751年七月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展开决战。

从实力对比看,两军各有千秋,唐军方面为马步兵混合军队,不过步兵也配有马匹,行军时以马代步,战时下马。

步兵配备的双刃长柄陌刀是绝对的对阵大杀器,堪称骑兵克星,史称其列阵时“如墙而进,人马俱碎”,威力十分恐怖。

骑兵则使用长度一丈八尺的马槊,作为冲锋性武器,马槊所至,人马俱透,而且唐军普遍配备重量轻薄、防御性极佳的唐十三铠,一般的刀剑无法对士兵造成伤害。

不过唐军武器的最大优势当属技术成熟的--,当时杀伤力最大的绞车--,机械上弦,射程可达千米,史称“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阿拉伯方面主要由骑兵部队构成,最大的优势也是骑兵,当时的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以吃苦耐劳和富有持久力闻名于世。

阿拉伯马因生长于沙漠之中,可持续忍耐干旱,在奔跑中仿佛“悬浮”空中,在阿拉伯人长期对外征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骆驼众多,适应沙漠战争环境,其军队使用的大马士革刀锋锐无比,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且骑步兵均配有长矛盾牌,攻防兼备。

另外阿拉伯军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对宗教保持极度狂热,在战争中奋不顾身地发起冲锋。

再加上呼罗珊和阿拉伯人作为马背上的民族,生性彪悍,尚武好战,骑术精湛,个个战斗力爆表。

决战开始后,双方在怛罗斯展开惨烈厮杀,堪比火星撞地球,唐军数量虽少,但凭借勇猛善战的陌刀步兵,及杀伤巨大的强弓硬--,屡次击退敌军骑兵突击,阿拉伯损失惨重。

而阿拉伯也不断调整战术,反复冲击唐军阵脚,一时间打得难解难分,经过五天的厮杀,阿拉伯的规模和骑兵的机动性优势逐渐显现,唐军士兵体能被不断消耗。

正当战局胶着之时,第五日傍晚,被收买的葛逻禄部突然反叛,联合阿拉伯对唐军前后夹击。

毫无防备的唐军一时间手足无措,在阿拉伯铁蹄冲击下迅速崩溃,高仙芝率数千士兵杀出一条血路逃回葱岭。

不过此战唐军也重创敌军,因慑于唐军战斗力,阿拉伯人也没有追击,至此怛罗斯之战以大唐惜败宣告结束。

关于大唐在怛罗斯的失败,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军队规模差距悬殊。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是影响作战的重要因素。

在决战怛罗斯之前,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大约两万人,而当时安西四镇的总兵力为两万四千人,驻西域唐军几乎倾巢出动,外加葛逻禄部一万人。

但这样的规模在阿拉伯人面前只是一个零头,当时的阿军数量在十五万左右,其中呼罗珊本部四万人,附属国兵力十余万,在军队数量上,阿拉伯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阿拉伯依靠地缘优势以逸待劳。位于中亚盆地的怛罗斯临近呼罗珊,而呼罗珊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兴起之地和政治军事中心,阿拉伯帝国可以从这里动员庞大的军队参与周边任何一次战争。

在怛罗斯之战的前一年,阿拔斯能够调动的兵力多达五十万之多,向东用兵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后勤补给可以源源不断地投放过去,因此阿拉伯能动用大量主力军队参与怛罗斯之战。

而怛罗斯距离长安万里之遥,大唐很难给予高仙芝足够的支持,所以高仙芝只能依靠安西四镇作为后盾。

可即便如此,高仙芝经过三个月,跋涉七百里,深入中亚腹地到达怛罗斯,在气候恶劣,干旱缺水的中亚,唐军依靠的只有一些口粮。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唐军只能速战速决,拖得越久越不利,而阿拉伯却稳坐钓鱼台,以逸待劳。

第三,高仙芝作风霸道不得人心。高仙芝虽然军事能力超强,但缺乏怀柔手段,一味依靠武力压制西域各国。

而且高仙芝性情贪婪,通过战争一方面为自己谋仕途,另一方面攫取财物资源据为己有,征伐石国的理由也仅仅是“无蕃臣礼”,西域和中亚是敢怒不敢言。《资治通鉴》对此有详细记载:。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徐解,黄金五六真驼,其徐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而且高仙芝在俘获石国国王背弃承诺,将其杀害也使其丧失民心,史料记载:。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勃其无蕃臣礼,请讨之王约降,仙芝遣使者护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阔下,于是西域皆怨。”

所以中亚诸国为了生存,通过支持阿拉伯平衡大唐,葛逻禄部的叛乱恰恰印证这一点。大唐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优,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怛罗斯的失利并未影响大唐在西域的地位,而且阿拔斯王朝出于地缘政治需要,很快派人来与唐朝讲和,战后的六年中,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

不过怛罗斯之战却阻挡了唐朝在中亚地区的扩张势头,安西四镇实力大损,不得已进入战略防御状态。

而阿拉伯帝国凭借地缘优势,慢慢向中亚渗透,取代大唐成为这里的主宰,逐渐地,中亚和西域的佛教政权纷纷倒台,开始了--化进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