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中咸丰的主力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_咸丰_曾国藩_湘军

  在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八里桥曾发生过一场重要的战争,这次战争导致咸丰的最后一只主力军队全军覆没,史称“八里桥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清军身后就是王城,他们誓死抵抗,表现的前所未有的坚强,但是仅凭肉身,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的火枪大炮!

  天津大沽口失守后,清廷与英、法谈判破裂,英法联军8000人进犯北京城。在北京郊区八里桥,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短兵相接。

  这场战争,是双方实力悬殊的战争。

  清军还是中世纪的装备,士兵们拿着长矛、弓箭这样落后的武器,仅凭着一腔热血,对敌军展开了视死如归的冲击;有些骑兵甚至冲到了敌人的指挥部附近。

  可是冷兵器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的热兵器,封建军队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军队呢?英法联军对清军,简直是降维打击,不管是装备和战术都是最新的!这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洗礼的军队,装备用的是带刺刀的前膛燧发枪、滑膛炮,还有最新发明的步枪。

  面对着仅靠热血和胸膛,毫无章法往前冲的清军,这些金发士兵,只待指挥官一声令下,就会发射出密集的子弹和炮火。战争仅用了短短的一个小时,就分出胜负。清军的战马受到炮火惊吓,在自己的队伍中横冲直撞,后面的步兵四散逃离,溃不成军。因为敌方炮火的袭击,清军伤亡惨重,全军覆没。

  八里桥之战,清军1.7万人战死了三千人,而英法联军仅死了12个人。

  一名参加作战的法军军官,在其回忆文章中,称赞清军的英勇说:清军从一开始就勇猛反复地冲杀,他们强压火力伤亡惨重,但还是勇敢坚持,直到全体就地阵亡”。

  这场令清廷蒙羞的耻辱之战,在法国人眼里却不过是一场好笑的战斗,如同老鹰捉小鸡一样的游戏。

  法国军队指挥官的孟托班回国后,甚至因为法方死亡人数过少,被眼红的议员阻止法国皇帝拿破仑,给他5万法郎的奖励。

  窝囊的咸丰皇帝,在接到战败的噩耗后,没有选择君王守国门,而是选择了逃跑,躲进承德避暑山庄,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随即,英法联军占领了紫禁城,干下了一桩罪恶勾当,烧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这场战争的唯一好处,大概就是第一次清醒认识到,天朝上国已经大大落后于那些,经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开启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动力。

  至此,咸丰手中的二支主力军队,江南江北大营、僧格林全部消耗殆尽,他能依靠得只剩下,曾国藩的地方部队——湘军了。

  咸丰对曾国藩和主力部队,一直存在着“厚此薄彼”,令湘军将士颇为不满。

  咸丰举全国之力,每年给江南江北大营拨上千万两白银,而曾国藩却要看地方官的脸色,自己找饭吃。咸丰对连打胜仗的曾国藩封赏也不到位,将按惯例能得到的湖北巡抚一职,给了毫无战功的满族亲贵。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在三个月之内击溃江南江北大营。

  和春奉命重建江南大营后,和本国军队湘军,因为咸丰的“一碗水端不平”,形成了针锋相对的竞争关系。

  他与两江总督何桂清、军机大臣彭蕴章一伙,在朝廷内外传递消息,不断在咸丰面前打小报告,通过各种方式攻击湘军,恨不得湘军覆灭,好收获镇压太平军的全功:曾国藩打了胜仗丝毫不提,打了败仗稍微报告得晚一点,咸丰就知道了。

  因此,咸丰经常斥责曾国藩,惹得湘军将士心怨气强忍不发。

  连颇受咸丰信任的胡林翼,都替曾国藩打抱不平:湘军颇能打,颇要脸,却不受待见。那不要脸的,却受到优待。

  咸丰曾依仗江南大营势头强势,将曾国藩罢官回家。

  1860年5月,江南大营二次溃败,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常州逃跑。江南大营的彻底溃败,对湘军来说,并不可惜,反而欢呼雀跃。湘军将领左宗棠,兴奋的仰天长叹:“天意其有转机乎?”

  亲生儿子不争气,无人可用的咸丰,这才把两江总督的位置,不情不愿地给了曾国藩。湘军势力没有了绿营军抢功、掣肘,有了地方财政的滋养,湘军很快兵强马壮,兵力达到了12万,士气高涨兵强马壮!

  在祁门,曾国藩按照自己的思路,统筹部署围攻安庆。1860年8月25日深夜,离八里桥战争还有几天。曾国藩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朝廷的十万火急的上谕。咸丰严词命令他,即刻派悍将鲍超,率领三千湘军精锐,日夜兼程,前往京师救驾,受胜保调遣。

  曾国藩没有马上前往,这道上谕起码有2处,让他有疑虑。从大局上说,咸丰的战略计划,曾国藩压根看不上。江南江北大营的覆灭,证明咸丰“舍弃枝叶、直指根本”的战略思想的彻底破产。

  目前是围困安庆的关键阶段,只要拿下安庆,彻底平定太平军指日可待。太平天国要的是国家主权,而洋人求的不过是财。就算现在派兵去,路上要20多天,就是去了黄花菜都凉了,一旦派鲍超前去,安庆兵力撤围,一年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这真是“此事无益于北,有损于南”。

  咸丰的这一命令,还和从前一样,头痛医脚、毫无长进、毫无远见!皇帝有难,将军勤王是历朝惯例,以“忠义”标榜的曾国藩,心里再不服气,也不能表现出来。曾国藩还有一个小九九,这上谕里说,要把自己的悍将鲍超和几千精兵交给胜保指挥。

  胜保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满人将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屡战屡败人称“败保”,却深得皇帝信任。这明明就是要挖我湘军的墙角,精兵派去了肯定有去无回。

  欣然从命吗?两头不落好,还要被对头胜保算计一支精兵!不去勤王,又担不起这么大的罪名,他陷入了两难。

  手下李鸿章献了一条以逸待劳的妙计。李鸿章分析说,不出十天,洋人必定会攻陷京城,结局就是议和割地赔款。洋人要的是利益,不是大清的江山。皇上和大臣为了保住江山社稷,尽快结束战争,必定会有求必应,双方议和最多不超过二三十天。那时,和局已定,再出兵也是添乱。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个字:拖——。

  曾国藩欣然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他做事一项稳妥,又做了一条预案,以防万一。

  九月初九,他才慢吞吞给皇帝回了一道奏折说:“鲍超人生地不熟,级别又太低,派兵勤王是大事,恐怕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请皇帝在他和胡林翼之间,选一个人带兵前去。”

  其实就是要一来一回,拖这个时间。眼看洋人攻破大沽口,马上要进攻北京,想必这时的咸丰内心是崩溃的。可惜他至死都不明白一个道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个被他长期打压的汉臣,怎么会跟他全心全意一条心?

  给朝廷写完回信,曾国藩又给围困安庆的九弟曾国荃,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皇帝要我去勤王,你做个思想准备和我一起去,等皇帝再次下令,我们就即刻出发。

  曾国荃的回信写了啥,除了曾国藩没有第二个人看到。因为,曾国藩收到这封信,看了一眼就烧了,并写了一封回信将九弟曾国荃,一顿声色俱厉的痛骂。

  可以想见,这封信的内容一定是很特殊,所以曾家后人一直深藏不露,曾纪泽等人收集出版的各种曾国藩的文集都没有收录。直到20世纪80年代岳麓版的《曾国藩全集》才公开此信。

  我们只有根据曾国藩的回信,来推测曾国荃的那封信的大概内容。曾国藩给弟弟的回信,在所有的家书中,口气之严厉绝无仅有:

  初九夜所接弟信,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天下之事变多矣,义理亦深矣,人情难知,天道亦难测,而吾弟为此一手遮天之辞、狂妄无稽之语,不知果何所本?

  恭亲王之贤,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若驻京太久,圣驾远离,恐日久亦难尽惬人心。

  僧王所带蒙古诸部在天津、通州各仗,盖已挟全力与逆夷死战,岂尚留其有余而不肯尽力耶?皇上又岂禁胜之而故令其不尽力耶?力已尽而不胜,皇上与僧邸皆浩叹而莫可如何。

  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应尽之分。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

  带兵北上勤王本来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性格暴躁、草莽出身的曾国荃,正在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把安庆围得如铁桶一般,城内已经断粮,眼看快胜利了。

  因此一接到大哥的信,当时就炸了。

  他心里的不满,其实和曾国藩差不多,但是“心里想”和“说出来”是两回事。曾国藩收到他的回信,“且惧且恶”,这封信如果泄露出去,不但曾国荃要掉脑袋,恐怕曾氏一族都要被灭门!

  从曾国藩的回信看,他的回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朝廷来说全是“大逆不道,灭九族”的言论。

  1、坚决不能同意撤安庆之围。咸丰这个命令,就是瞎指挥。如果大清真亡了,太平天国说不定早都平定了。

  2、妄议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谁更有才干,甚至谁更适合当皇帝。

  3、批评咸丰皇帝不会用人,才导致洋人打进北京,才导致自己北逃,真是活该。现在还要连累我放弃马上就拿到手的战功,可恨!

  这里面的任何一条,都够得上是欺君之罪。曾国藩怎么能不害怕?我们大胆猜测,里面很有可能想劝大哥取清朝而代之。可是曾国藩在心理没做好准备,实际情况也不具备可行性。

  当曾国藩和咸丰的来往书信,在驿道上传递时,果然传来消息: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京师沦陷,咸丰逃往承德,恭亲王奕牵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果然,朝廷来信,不必派兵北上了!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安庆被湘军攻破。“外长外行,内战内行”的曾国藩,对城内同胞毫不留情,展开大屠杀,城中一万多名军民无一幸免。

  这也是曾国藩被骂汉贼,遭人诟病之处。

  拿下安庆后,太平天国首都金陵,就成了一座孤城,太平天国的灭亡指日可待。曾国藩激动地给远在热河的咸丰,写信报喜。可惜,这封捷报还在路上,咸丰就把自己作死了。

  这个咸丰也是个苦命的皇帝,从他登基第二天,太平军就开始造反,后来又有捻军、天地会等大型叛乱。各地小股起义不断,十八个省,有十四个战火不断,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割地赔款,还丢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一连串密集的打击,把刚愎自用的咸丰打折了,他恨不得早一天死去。可悲的是直到死,他都没得到太平天国战争,胜局已定的消息。

  2年后,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南京攻陷。这场长达12年之久,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以清廷胜利结束。从防止中国的中世纪化来说,的确是曾国藩的大功一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