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权臣,独掌朝政几十年,辅佐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四个皇帝,,其中汉废帝、汉宣帝还是是他立的。霍光罢黜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霍光和商朝的伊尹并称,成为左右朝堂,可以废立皇帝的代名词。然而在霍光去世的两年后,全家族被诛连。
出身外戚 早年得志
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人,是武帝朝显赫一时的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霍光出身于民间,之所以能进入朝廷,后来又得顾命之托,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长达20年,离不开他与霍去病的特殊关系。霍光之父霍中孺,是一个县吏,曾在平阳侯曹寿府中当差。在这期间,他与曹府的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霍中孺当差结束后回到家里,又娶妻生下霍光。
不久,卫少儿之妹卫子夫贵幸,被汉武帝立为皇后,霍去病也因为是皇后姊子而受到特殊尊宠。后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一次在出击匈奴时,特地到平阳看望了生身之父霍中孺,并把年仅十余岁的霍光带到长安。霍光得兄之荫,频频升迁,先是为郎,后又迁为侍中。此时的霍光,可谓春风得意。
仕途艰难 小心谨慎
不过,好景不长。汉武帝元狩六年,一代名将霍去病英年早逝。他的逝世,使以外戚关系攀缘而进的霍光的仕途变得艰难起来。他此后任奉车都尉一职二十多年,虽然“出则奉车,人侍左右,出入禁闼”,身为帷幄近臣,但不能参与政事,没有实权,一直没有得到升迁。霍光失去了依靠,只得规规矩矩办事,养成了为人小心谨慎的习惯,连上朝人宫时都走同一路线,甚至停步的位置都固定不变。霍光的做法使满朝文武十分佩服,也赢得了武帝的信任。
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发生,卫太子死,武帝改立幼子弗陵为太子。后元二年春,武帝病危。他在床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与丞相田千秋共受遗沼,辅佐幼帝。第二天,武帝崩,太子弗陵即位,年仅8岁,是为孝昭皇帝。
此后直到孝宣帝地节二年的20年中,霍光一直担任着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之职,是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和政策制定者。掌权前的霍光,“小心谨慎”、“资性端正”,掌政后的霍光,也正是依靠这一点,逐渐在汉中央政府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并得到了多数人的拥护。
昭帝初即位时,宫中常发生怪事,霍光担心皇帝印玺丢失,于是召尚符玺郎,要他把所掌握的印玺交出来。尚符玺郎不肯,霍光想夺过来,尚符玺郎按剑说:“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霍光非但没有因他顶撞自己而惩罚他,反而“甚谊之”,并于第二天下诏给此郎增加了两级俸禄。
在霍光废昌邑王立宣帝后,侍御史严延年上书劾奏霍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霍光并没有因此而加罪于他。霍光的“守正”,是从汉王朝的整体利益出发的,但这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些人的局部、个人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霍光死后的第二年——汉宣帝地节四年,霍氏家族就遭到了灭门之祸。
知时务之要 与民休息
受命于危难之际
汉武盛世,尽人皆知。面对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一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改汉初各帝所奉行的黄老无为之政,对匈奴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大规模战争。长期的战争,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严重;加以统治阶级贪得无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汉武帝后期所面临的形势是:外部威胁大大减弱了,边地平静下来了,民族矛盾得到了缓和,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却空前加剧了。
随着这一形势的继续发展,到了汉武帝天汉二年,南阳、齐、楚等广大的地区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采取武力镇压的措施,暂时把这些反抗压了下去。这时的汉武帝,已经看到了隐藏着的社会危机,不过,他想把这一问题交给自己的儿子——戾太子去解决。但是,武帝与太子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与矛盾,被佞臣江充所利用,引发了“巫蛊之祸”,戾太子自杀。
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数万人被杀的巫蛊狱案,迫使汉武帝反思自己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并下决心改变自己推行了几十年的“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政策。征和四年,搜粟都尉桑弘羊上书,请求在轮台以东屯田,继续开拓西域。但这次遭到武帝拒绝。征和四年三月,武帝“耕于钜定”。
之后,他又封禅泰山,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表示要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利用桑弘羊上书的机会,下轮台哀痛之诏,深陈既往之悔,认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转变政策的重大决定作出后,武帝又以年老多病之躯确定皇位继承人。他权衡再三,以自己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在临死的前一天,下诏以8岁的太子为皇帝。以“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让他与金日磾、上官桀、田千秋、桑弘羊几人共同辅佐幼帝。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之后,霍光终于等来了展露才能的机会。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昭帝之政治,即霍光之政治”。而且汉宣帝即位后,非但没有立即从霍光手中接过政权,后来又把霍光在昭帝时期的政策进一步推广,历史上有名的“昭宣中兴”,与霍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帝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把他摆在几位顾命大臣之首,除了辅佐昭帝以外,最重要的也就是让他坚持轮台诏书,改变原来的“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实行与民休息政策,重振汉室雄风。
霍光始终没有忘记武帝的重托,他侍中二十多年的经验也使他懂得,只有彻底改革武帝已实行多年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汉政权。而他的主要政绩,也就在于坚决推行武帝末年重新登场的与民休息政策。
“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霍光上台后的首要措施,就是解决武帝末年的民不聊生、“盗贼”并起问题。
禁苛暴。武帝时期,多用深刻用法之臣。他们“奸猾巧法,转相比况”,“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霍光针对于此,“行宽缓,欲以说下”,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常派官吏持节巡行郡国,问民之疾苦,并处理冤案与不称职的官吏;命令郡国的官员要以德养民,用教化的方法治理百姓。
止擅赋。在始元二年、四年、五年、六年,元凤二年(前79)、三年、六年,元平元年,本始元年、三年、四年,又多次下诏减免租税。力本农。始元元年春,昭帝即位后的第一个春天,年仅9岁的小皇帝“耕于钩盾弄田”。一个孩子能耕什么田?这是一种象征性活动,它表明了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始元六年春正月,昭帝再次耕于上林。汉宣帝本始四年,下诏曰:“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其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丞相以下至都官令、丞上书人谷,输长安仓,助贷贫民。民以车船载谷入关者,得毋用传。”
“议盐铁而罢榷酤”。
霍光执政后的昭帝时期,虽进行了不少旨在恢复、发展生产的改革,但武帝财经政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却始终没有触及。这主要是由于御史大夫桑弘羊在武帝时曾经主管这些方面,并在支持武帝开边战争中起过极大作用。武帝晚年下轮台诏书,否定了他的意见后,桑弘羊仍然坚持自己的政见。于是,他成了反对轮台诏书、反对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的代表人物。霍光上台伊始,政局不稳,百废待兴,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实力与桑弘羊较量。但数年之后,他们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为了解决桑弘羊及与其相关的政策转变问题,霍光于始元五年以昭帝名义诏“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第二年二月,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也就是要召上来的贤良文学与坚持原来开边政策的桑弘羊进行辩论。因为辩论的内容多与盐铁专卖有关,所以被称为“盐铁会议”。
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在当时人桓宽的《盐铁论》中有详尽记载,可以参看。总的来说,霍光虽然怀有以这次会议打击桑弘羊的目的,但是,这次会议的召开与贤良文学意见的被采纳,无疑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武帝轮台诏书的精神和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
平定叛乱 拥昭立宣
在霍光与其他几人同受武帝顾命之时,他的官职最小。但是,由于他“资性端正”,并主持推行了一系列很得人心的措施,使得他的威望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其他几个顾命大臣的不满,特别是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当霍光的权力日重时,上官安与其父合谋,企图通过霍光立自己的女儿、霍光的外孙女为皇后。如果此事成功,无疑对霍光的权力构成极大威胁,霍光遂以其女年幼这一正当理由而加以拒绝。可是上官父子不死心,通过昭帝姊盖主的关系,立其为后。上官父子为了报答盖主,想封盖主情夫丁外人为侯,霍光又不许,这就引起了上官父子与盖主双方的不满。
武帝子燕王旦,早就对昭帝继位不满,他曾于始元元年与齐孝王刘泽谋反,霍光未予追究。但刘旦仍不死心,反而认为一向办事谨慎、公正的霍光是他登上皇位的最大障碍。于是,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地位的上官桀父子、盖主、燕王旦、桑弘羊等人由于共同反对霍光而联起手来,形成了燕盖集团。
此后,燕王刘旦、上官桀等人多次上书,想通过进谗言而离间昭帝与霍光的关系,然后再除掉他们。但其诡计被年仅十余岁的昭帝识破,于是他们又策划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元凤元年,他们的阴谋败露,燕王旦、盖主自杀,其余人族诛,这就是“燕盖之乱”。
需要指出的是,霍光与燕盖集团的冲突,从表面看是无是非可言的争权夺利的政争,实则不然。因为从《汉书》的有关记载来看,燕盖集团的成员不仅有极强的权力欲,而且目光短浅、品行不端,并不具备领导西汉走出困境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霍光要胜出他们许多。
元平元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病死,没有留下子嗣。霍光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立武帝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是,让霍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刘贺,目无礼法,在为昭帝服丧期间,“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尤其让霍光不能容忍的是,刘贺刚愎自用,不听人谏,并把自己原来在封国时的一大批亲信带入朝中,严重地威胁到了霍光的地位与权力。霍光听从大臣之言,废刘贺,并诛杀了他的众多谋臣。
废掉刘贺后,霍光召集群臣商议再立新帝问题。最后决定立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因为他与其他诸王不同,“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出身于民间,了解人民疾苦,这可保证在他即位后休养生息政策仍能继续实行;他的左右也无有对霍光构成威胁的心腹幕僚,这使霍光很放心。汉昭帝元平元年六月,刘病已登基,是为汉宣帝。
功高震主 家族覆灭
霍光秉承武帝遗志,全力推行轮台诏书,使西汉王朝逐渐摆脱了武帝末年的困境,出现了“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的局面。事实证明,霍光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是顺民心的,所以迎来了“昭宣中兴”,社会经济再度出现了繁荣。这与霍光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对霍光的功绩,汉宣帝有一个总的评价: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宿卫孝武皇帝三十有余年,辅孝昭皇帝十有余年,遭大难,躬秉谊,率三公、九卿、大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功如萧相国。后来,宣帝又思股肱之美,图画十一功臣于麒麟阁,霍光居于首位。一代史家班固也认为霍光“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既然霍光功绩如此之大,又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那么,霍氏家族在霍光死后不久即遭诛灭的原因究竟何在?
前面已经提到,霍光为人极为小心谨慎,“出入禁闼二十余年”,“未尝有过”。这才使他赢得了武帝的信任。霍光掌权初期,也是小心翼翼的,褒赏符玺郎等事可以证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位的稳固,霍光逐渐地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他变得不那么小心谨慎了,权力欲开始膨胀起来。特别是在昭帝末宣帝初,霍光大量地把自己的故吏、亲属安排到重要位置。霍光的家人甚至奴婢也依仗人势,恣意妄为。连流传下来的汉乐府中都有“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的诗句。
霍光死后,其家人与奴仆更是为所欲为,无所顾忌。他们僭越礼制,私自扩大霍光的陵制与自己的府第;目无皇帝,霍云“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霍氏的骄纵无节,严重地危害到了西汉专制主义皇权,宣帝自然不能容忍。但在霍光生前,宣帝念其忠于汉室,有拥立之功,又握有实权;而自己初起民间,势单力薄,羽翼未丰,因此不敢贸然对霍氏下手,而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在宣帝的精心策划之下,霍光死后仅两年,霍氏就罹族诛之祸。显赫一时的霍氏昙花一现,在西汉历史上消失了。霍氏的被诛灭,固然是它本身后来骄奢放纵的结果;但从另一面看,霍氏家族也只能有这样的结果。功高震主,“威震主者不畜”,霍光的功劳太大了,地位太高了,名声和影响甚至超过了皇帝,当然为皇帝所“不畜”了。所以,霍氏的族灭,应当看成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悲剧,一个注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汉宣帝对霍光后人满门抄斩, 为何却还对霍光极为尊奉敬重?
第一,汉宣帝是霍光迎立的,动霍光,就是动他自己的根本。古代皇帝是很重视“根红苗正”问题的,目的是要体现继位的合法性。汉宣帝是汉武帝废太子的孙子,从小就在监狱里服刑。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霍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才当27天皇帝,霍光等人就说刘贺荒淫无道,把他给废了。从监狱里把汉宣帝接出来当皇帝。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宣帝其实并不是“根红苗正”的。
汉宣帝显然很重视这个问题,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就要给汉武帝上尊号和庙乐,这样做,就像皇帝封禅泰山体现“君权神授”一样,他也是为了体现自己得到汉武帝的“真传”。而霍光又是汉武帝任命的顾命大臣,既然如此,霍光所迎立的就是对的,就是代表汉武帝遗志的。反过来,如果霍光是奸贼,那么他迎立的汉宣帝也就存在问题了。
第二、汉宣帝需要倡扬“正能量”。这个“正能量”就是树立鞠躬尽瘁、忠心事主的好典型。霍光在活着的时候确实把持朝政。但是,一者,霍光把持朝政是汉宣帝让他把持的。汉宣帝一当皇帝,霍光就提出还政,但是汉宣帝不同意。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朝政是汉宣帝授予他的。二者,霍光虽然专政,但是他并没有做过篡位的事情。一直在履行一个臣子的职责。因此,这样的霍光,是可以树为典型的。只不过在宣传上,尽量宣传他鞠躬尽瘁的一面,不去宣传他独断专行的一面就可以了。
第三,汉宣帝就算要处理霍光,他有啥理由呢?霍光生前并没有谋反篡位的迹象,也找不到这样的证据,怎么定他的罪?如果说霍光是没有把儿子、老婆、侄孙等管好?也可以这么说,毕竟“养不教,父之过”,但这些事发生在霍光死后,霍光也不可能从坟墓里爬起来再教育啊。如果说霍光把霍禹、霍云、霍山安插在朝廷之中,但这当初也是经过汉宣帝同意的,汉宣帝不能说他自己的决定不对啊。
第四,汉宣帝得体现他的“皇恩浩荡”。所有拿死人来说事,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如何处理霍光,朝中大臣们都看着呢。汉宣帝越是宽待后代犯了大错的霍光,越是体现他的皇恩浩荡,体现他是一个明君,大臣们就越是忠诚于他。再说了,霍氏后代基本上死绝了,就是把霍光抬上天,也不会在朝中形成新的势力。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