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但是也同时诞生了许多不为人们所众知的知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烈女”与“列女”的区别,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列女?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最初读文献的时候,对“烈女”与“列女”的明确界限和区分联系,并没有更多更明确的概念,直观印象就是其中记载的都是各个时代堪为楷模、在言行上为乡闾称奉的女性,但这些女性被列入列女或烈女的标准,却没有做更多的思考。后来在史籍中不断遇到无以计数的这类女性群体后,才留意起记载着将其归类的用意及标准。近日不断有学生问起其间的细微差别和联系,遂将初步浅薄的理解贴于此处。
“烈女”与“列女”,都是不同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及理念下“优秀”或“杰出”妇女的代表,其间虽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
“烈”,乃指“节烈”之意,记载是的为贞洁节义而献身的女性,即“贞节与殉烈”之女,表现的是一个个离我们远去了的烈女的坚贞精神与节操的言行,往往能够给人造成深刻的印象及强烈的思维冲击。慨叹之余,钦佩与惋惜之情俱存。
“列”,即“罗列”、“排列”之意,是将诸种操守堪称儒家礼教言行之楷模的女子,并列载诸史籍。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超诸常人的言行,发人深省之外,或生敬佩之情,或生同情之心,甚或生怜悯痛惜之思。在史家笔下或史籍记载中,“列女”还有“节烈之谓”。因此,“列女”的外延及内涵也就随之丰富和形象起来,诸多品行超卓于凡人的优秀女性,自然就包含了“烈女”在内。故部分字典里才有了“列女,同‘烈女’,古代有节操的妇女”的解释。
“列女”一词首先被用于西汉时期皇室宗亲,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所著《列女传》,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中。
对于《列女传》的成书原因,刘向并没有给予明确说明,但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对于《列女传》的成书有着较为透彻的认识。
《汉书·刘向传》中这样记载: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衞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由此可见,《列女传》的成书原因系鉴于前朝后宫对于君王的负面影响,对于国家兴亡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将国家兴亡更迭、君主贤明与否归结到红颜祸水身上,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是历史对于女性的严重诬陷)。为了让天子引起警示,给后世以经验教训,汇编而成《列女传》。
在刘向所著的《列女传》中,主要有七类女性能够拥有被列入的“荣幸”,分别为:
母仪: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标准,选取那些言行仪表中合封建礼仪道德的母亲,用以教育后代,以兴教化。
贤明:主要选取贤明廉正、动作有节、通晓事理、遵纪守法的女性。
仁智:选取的是聪明仁智、能预识难易、避危趋安的女性。
贞顺:选取的是谨遵妇礼、忠贞不二的女性。
节义:选取的是好善慕书、终不背义、为了节义而不避死亡的女性。
辩通:选取的是智慧聪颖、能言善辩,以讽喻而排忧解难的女性。
孽嬖:选取的是淫妒荧惑、背节弃义、指是为非、终致祸败的女性。
从刘向对于“列女”的选择标准能够看出,“谨遵妇礼、忠贞不二”,有着明确“贞节”观念的女性选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按照整体数据比例来看,仅占了13%左右。也就是说,最初的《列女传》并没有将“贞节”刻意甚至偏重的选择标准。
等到历史发展到清朝灭亡以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溥仪皇帝的退位,代表着清王朝的终结也代表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彻底终结。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开始探索走共和道路。民国初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政府开始了新朝建立以后的惯例举动——为前朝编撰史书——《清史稿》。
民国初期,女权思想已经初见端倪,在《清史稿》中,以传统伦理观念对妇女的标准为依据编撰的《列女传》也必不可少的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列女呢?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列女孟姜女就是典型。
孟姜,齐国人,姜氏之长女,齐将杞梁之妻。孟姜女则是后人为她取的名字。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知道,书中出现的姜姓,总是齐国人。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
齐庄公五年(公元前549年),孟姜女的夫君杞梁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而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西汉时已有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雏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
除此之外还有着诸多的人物例如:
荀灌娘,列女传故事之一,十三岁突围救父。《两晋演义》:“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至于在列女传中的内容和年龄,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的勇气和精神值得世人的赞赏。
冼夫人,谯国夫人,公元551年,冼夫人协助陈朝先主陈霸先擒杀李迁仕。册封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8年,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隋朝建立之后,被称为“岭南圣母”,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顺隋朝,被封谯国夫人,去世之后追谥“诚敬夫人”。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太子李建成的妹妹,原来的名字已经不知道了,李秀宁是后来小说中为她取得名字。随父出征,东征西讨,组建“娘子军”。隋朝将领屈突通在她手上吃过数次败仗。平阳公主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穆桂英,归于杨家将之列。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奇功,五十三岁时仍然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大获全胜。她最大的事迹就是大破天门阵。
梁红玉,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功勋,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来多次随夫出征,在黄天荡之战中,与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兵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后来死于抗金前线。
那么至此你对于“烈女”与“列女”之间的区别,还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